在塵埃中綻放的花朵:《1927民國之死》選摘(1)

2017-04-08 05:50

? 人氣

林徽音
林徽音。(取自維基百科)

張幼儀內心不願意離婚,但她不是那種死纏爛打的反抗者,她冷靜地回答說:「若你認為離婚是正確的事,我就簽字。」她在徐志摩已經簽名的離婚協議書上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徐志摩如釋重負,歡天喜地地向張幼儀道謝,這才提出要去看看剛出生的孩子。他在醫院育嬰房的玻璃窗外看得入神,但始終沒問張幼儀要怎麼養這個孩子,要怎麼活下去——他的心早已隨林徽音父女飛回了中國。

一九二二年十一月八日,徐志摩在《新浙江》上刊登《徐志摩、張幼儀離婚通告》:「我們已經自動掙脫了黑暗的地獄,已經解散煩惱的繩結……歡歡喜喜地同時解除婚約……」歡喜的是徐志摩本人,他從來沒有關心過張幼儀是什麽感受。

離婚後,張幼儀心境悲苦,但她並未就此消沉。她是「新文化中舊道德的楷模」,一生恪守中國傳統道德,晚年曾對侄孫女張邦梅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要為離婚感謝徐志摩。若不是離婚,我可能永遠都沒辦法找到我自己,也沒辦法成長。他使我得到解脫,變成另一個人。」張幼儀並非徐志摩所鄙視的那種「土包子」,更不是男人的附屬品。張家的文化素養優於徐家,在英國和德國的生活與求學經歷,讓張幼儀向西方女性學習,磨練出獨立、自由、堅韌的品質。

張幼儀發現,中國的幼兒教育相當落後,便申請進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稚教育,希望回國後在這方面有所作為。幼教專業的同學大部分是女生,是比張幼儀年輕好幾歲的少女。雖然是一名「曾經滄海難為水」的離婚少婦,但張幼儀東方女子的外表仍顯得很年輕。她坦率地將自己離婚並獨自撫養兒子的背景告訴同學,那些單純的德國女孩對她十分同情和敬佩。學校裡每天下午都有咖啡時間,同學們邀請她一起喝咖啡和聊天,順便幫助她提高德語水準,更幫助她減輕「斷腸人在天涯」的哀愁。

此時,追求者亦來到張幼儀身邊。那是一位不亞於徐志摩的才華橫溢的青年男士:正在德國留學的五四運動學生領袖羅家倫。羅家倫常來張幼儀家中拜訪,陪同呀呀學語的小彼得玩耍。有一天,羅家倫與張幼儀坐著喝茶,彼得在鋪在地板上的一塊毯子上玩耍,羅家倫問:「你打不打算再結婚?」張幼儀沒敢把羅家倫這句語氣溫柔的話聽進耳朵裡,她看著茶杯輕聲說:「不,我沒這個打算。」

那時,張幼儀的四哥張公權寫信告訴她,為了留住張家的顏面,她在未來五年內,都不能教別人看到她和某一個男人同進同出,要不然別人會以為徐志摩和她離婚是因為她不守婦道。後來,羅家倫就從張幼儀的生活中消失了。再後來,羅家倫恢復了與曾經的女友張維楨的通信,繼續他們的愛情長跑。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十三日,兩人在在上海舉行婚禮、結為夫妻。多年後,羅家倫的後人在其遺物中發現了一張羅家倫給張幼儀的沒有寄出的明信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