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導讀皮凱提2.0版──廿一世紀資本論與台灣情境

2014-11-21 05:47

? 人氣

九、台灣如何面對融入全球化的壓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1月16日論壇中有觀眾問:台灣能不能不理會他國簽FTA、不融入全球化呢?皮凱提的答案很簡單:不融入全球很難做到,大概非要融入全球不可;但是在過程中要有配套,要對負面衝擊預做因應。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全球化策略要與產業政策結合,也要與其他輔助就業政策併同思考。

我經常對朋友說,紐西蘭跟他國簽FTA,心裡面所思所想,一定是要如何透過FTA去賣他們的奇異果、牛肉。韓國跟他國簽FTA時,心裡所思所想則是如何去國外賣他們的現代或起亞汽車。三星與LG雖然也有不少外銷產品,但是大多被ITA免稅協定所涵蓋,不需要多費心思。以上這兩個例子,凸顯出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背後的產業目的或產業戰略。


拉回台灣,當我們推動服貿、貨貿、TPP、RCEP、FTA時,我只聽到「比韓國慢,要加速」、「再不簽就會被邊緣化」等消極論述,卻幾乎很少聽到產業目的的積極論點。很自然地人民會想問:台灣想像中要靠FTA推廣的產業方向是什麼?我們想要利用自由化國際化達成什麼經濟目標?如果這些都不提,只是像芝加哥鸚鵡一樣把「自由化、國際化」當成咒語、口頭禪,誤把市場手段當成目的,以為自由開放台灣經濟就藥到病除,那就是愚人癡人

長久以來,台灣確實有些經濟學家深受芝加哥學派之毒,認為自由市場是偉大的、有效的,它會挑選、引導出經濟適合發展的產業,絕不需要政府費心。他們甚至主張,政府官員是不敏銳的、沒有眼光的,由他們去挑選產業方向往往會走錯路、會花寃枉錢。台灣有些官員甚至以挫敗的「兩兆雙星」案例,去揭舉政府產業政策之一無是處。這樣的論點我認為是錯誤的、愚蠢的。

首先,兩兆雙星產業是失敗了,但是那只表示當年此案的策略構思沒有概念、分析做得不好,並不表示所有的產業政策都該否定。好的、對的產業政策構思,本來就不該像前述那麼呆板、一廂情願,而是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與利基。政府官員不該永遠拿一個兩兆雙星壞例子,去合理化以後的不作為。此外,有的產業比較適合台灣中小企業,有的不適合;有的產業較能創造就業,有的不能;這些都要併同思考。如果只是把FTA、全球化講的琅琅上口,卻講不出個人民有感覺的道理,那就必然會失敗。

簡言之,推動全球化,用Thomas Friedman的話來說,就是要企業面對一個「平坦」的世界。但是能在平坦世界馳騁而無往不利的,是強者。韓國四處簽FTA,正凸顯出他們若干產業政策的成功。台灣如果還不面對產業創新實力衰退的情形,那麼只是推自由化國際化、只是要加速簽FTA,對於提振未來經濟恐怕效果有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