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關於貧富差距,馬克思未能預見的

2014-11-19 05:20

? 人氣

庫茲涅茨以系統的數據研究革命性地改造了經濟學,於1971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庫茲涅茨曲線」,也變成了經濟學上的常識。這一理論的寓意也是一目瞭然的:既然製造了一時的貧富分化的市場經濟還會自動把一切都平衡過來,那麼市場就會將少數人「先富起來」的社會帶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一理論提出時,正好趕上冷戰,馬上就具有了政治意義,為市場經濟對於計畫經濟的天然優勢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連庫茲涅茨本人也承認:他所觀察到的貧富差距的劇減,基本是個偶然,是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所導致的現象。在1953年最初的研究中,他還警告讀者不要輕易由此得出什麼普遍性的規律。但是,到了1954-55年,他的調子大變,把這一發展當作的資本主義的大趨勢,在沒有提供任何論據的情況下堅稱:即使沒有大蕭條和二戰這些因素,資本主義的內在邏輯也會同樣減低貧富差距。他稱這種對於資本主義高級階段的樂觀,一大目標是讓那些發展中國家跟著西方走。到了八十年代雷根的「保守主義革命」凱旋,傅利曼式的自由經濟理論大行其道,所根據的也是同樣的「事實」:既然市場如此神奇,為什麼還需要政府的干預呢?用雷根的話說,政府解決不了問題,政府就是問題本身。

問題是,庫茲涅茨最初的研究,所依據的是1913-1948年間美國的數據,和馬克思一樣同樣存在著觀察時段的侷限。在皮凱提看來,無論是馬克思的理論,還是庫茲涅茨的理論,都屬於「瞎子摸象」式的經濟學,摸到哪個部位就說大象就是那個部位的形狀。

馬克思看到了1860年以前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的急劇貧富差距,就認定這是資本主義的規則:貧富分化的愈演愈烈,將導致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庫茲涅茨則看到1913-1948年美國貧富分化的日益消減,也馬上聲稱這才是資本主義高級階段的規律,發明了一個關於資本主義自我平衡的「童話」。在各打五十大板之後,皮凱提首先要在觀察時段上避免兩位前輩的侷限,力圖把自己的理論建立在對整個資本主義時代的觀察的基礎上。為此,他和他的同事收集了資本主義世界幾乎所有能夠找到的數據資料,不僅涵蓋了美英法德等主要國家,而且在時間上(視國家和統計資料之不同)最早回溯到十八世紀末,最近則一直延伸到2010年。這是迄今為止對現有數據資料所進行的最為翔實系統分析,頗有大數據時代的風采。因為數據規模過大,已經無法為書中的眾多表格所陳列,要另建網站予以公佈,便於研究者和批評者的檢驗。這也是社會科學在數據運用上的一個創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