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莫因小而失大:如何看待校園環境中的「危險」因子

2020-03-16 05:50

? 人氣

同樣的所謂零危險觀念也發生在建築設計,尤其是學校建築設計,容不得任何發生碰撞受傷的機會存在。牆壁轉角、廁所磁磚、地面高低等,不能有任何折角以避免觸碰刮傷,地坪的材質不能太粗也不能太細,因為太粗容易絆倒,太細容易滑倒。這樣的設計不是做不到,但其結果是讓學生毫無防衛性的奔跑,對可能發生的危險缺乏警戒心。大人們基於「善意」,自認為給學生最安全的環境,這到底是不是最大的愛心、最佳的作法?值得深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生物成長的方向,永遠是朝著與「外在環境」取得最佳「平衡狀態」發展。即使是一棵植物也能迴避不利於成長的因素,而朝向陽光、濕潤、空闊的方向生長。而動物的生存本來就是靠著不斷學習、觀察、與判斷以趨吉避凶,小至如何避免蚊蟲叮咬,大至如何避免發生意外。在不斷的失敗與傷害中,學習生存的技能,這些技能不是用教的,而是「體驗」出來的。可以說誰經驗得越多,生存的技能就越強。而人生有許多關卡遲早要邁過,每個關卡都是一種學習與淬鍊。越早歷練,就能越早學習因應,可以從容面對未來。

過去這些年來,不論是升學機制或是情感教育,都習於迴避問題。發生升學壓力時就開放升學管道,把競爭留到未來;當行為逾越常規時,以安撫取代責備,避免讓當事人直接面對問題。這些「疏導」作為,只是讓年輕人遲延學習面對的時機、失去隨著成長自我教育的機會;一旦在未來的某一天遇到挑戰,不得不獨立面對問題的時候,就很可能束手無策,失去應變的能力。

我們看到軍人的養成,尤其是特種部隊的訓練,可謂「置之死地而後生」。經過了實戰、困頓、恐懼、受傷、自我康復的過程,成就百折不撓的軍人。以此觀點,回頭看我們的校園環境,似乎突顯了環境教育的問題:我們到底是要基於什麼樣的理念,營造我們的校園環境?是一個全然安全,讓家長、教師以至於教育官員無憂無慮的環境?還是具有挑戰,但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成長的環境?

最大的愛心,不是讓小孩不跌倒、不流血、不順遂;讓小孩從受傷中爬起來,懂得把自己武裝起來,學會獨立自主昂然面對世界,避免未來的危機造成受傷,這才是最大的愛心與施予。一個零危險環境,猶如期待一個無菌室;當離開這個環境後,他(她)可能面對的危機就可想而知了。而所謂「適度危險」的教育環境,就是讓學生認識環境中的危險因子,包括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中潛在的因素,譬如可能的碰撞、跌落、滑倒、燒燙、……等。

任何的設計,即使是飛機,都是在風險與成本之間取得最佳的平衡值。汽車也是如此,建築何嘗不是如此。就教育觀點而言,營造費用應該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一如前述,花了經費營造了一個零危險的環境究竟有沒有意義?相反的,我們是否應該營造一個存在「適度危險」的環境,這不僅是教育單位,也是家長以及社會大眾應積極探討的。

*作者為通識再現主筆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