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中物語:玫瑰的名字

2014-02-12 09:49

? 人氣

金陵古城,南京街頭,見證兩岸關係的再邁進。(余志偉攝)

金陵古城,南京街頭,見證兩岸關係的再邁進。(余志偉攝)

秦淮河畔金陵城,見證了朝代興衰和戰爭殘酷,如今又見證了原以為生死不相見的陸委會與國台辦正式會談。然而看著王郁琦和張志軍在鎂光燈下欣然握手,卻不禁想起符號學大師艾可在小說裡引用的古諺:「昔日的玫瑰,只存在它的名字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像在南京的中華民國一樣。

王郁琦之所以能訪問中國,在兩岸歷史上留下名字,關鍵在於張志軍在峇里島一句「郁琦主委」,讓台灣認為兩岸終於跨出互稱官銜、互不否認的一步,更相信頂著「陸委會主委」頭銜到中國,王郁琦坐上談判桌已是贏在開端。

而當兩人真的見了面、握了手,舉世見證下,張志軍依舊一句「郁琦主委」。哪裡的主委?大陸民眾沒人搞懂;待到晚上看了央視新聞,才恍悟此人原來是「台灣的大陸事務部門負責人」,陸委會?主委?從來不曾連在一起說的所謂官銜,兩岸間沒被否認、卻也沒人大大方方承認的政治現實,到底兩岸關係真有了實質進展,還是台灣單方面的自圓其說,在王張會之後益發令人疑惑。

若真要從兩岸玩了幾十年的文字遊戲脈絡來計較,王、張二人描述此次會談起因時,只談了峇里島見面,卻不提那是APEC;定義會談的政治基礎是兩岸「正視現實」,卻只說九二共識,沒人敢說「中華民國」。對緊緊抱著中華民國憲法,堅稱兩岸佈局皆依憲法體制為之的馬政府,說不出口的民國如何成為政策基礎?王郁琦到了中山陵,又該如何面對民國的創建者?

就算真的有誰還惦記著中華民國,那也存在於台灣政府和輿論的善意解讀。殘忍點說,自我說服的想像。這樣的想像,又能帶領兩岸走得多遠?

同樣是玫瑰的名字,台灣用的顯然是莎士比亞那套理論:就算換了名字,玫瑰還是一樣芬芳。於是王郁琦可以一再公開感歎,兩岸能走到他與張志軍上桌對談,已是彌足珍貴的進展。然而談判桌上台灣念茲在茲的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必須放在兩岸經濟合作之後;攸關人權的在押台胞人道探視權,也必須顧慮「尊重雙方法規」的政治禁忌。

顯然放棄了名字,玫瑰似乎也失去了自己的芬芳。

確實,歷史的前進總是步履蹣跚,進退之間必定有所取捨。見到六十多年來首次的政治會談,台灣民眾絕不至於全盤否定兩岸追求和平共處的努力。然而若僅是為見而見、為談而談,拿國家定位去交換,代價是否值得?未來還有沒有機會爭回自己的名字?

孔夫子說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我們不是計較名稱,我們計較的是,若連名份都爭不到,王郁琦能爭到什麼?若在「Who we are」的問題上都可退讓,台灣又將在什麼基礎上追求「What we want」?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