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選文:水手日漸去土,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土瓜灣道

2020-01-26 05:50

? 人氣

土瓜灣道是橫空出世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去的地方很清楚,它一直延伸到啟德機場,然後飛走了。那麼它的來路呢?原來是從另一條街馬頭圍道長出來的。(取自維基百科,由 Wing1990hk,CC BY 3.0)

土瓜灣道是橫空出世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去的地方很清楚,它一直延伸到啟德機場,然後飛走了。那麼它的來路呢?原來是從另一條街馬頭圍道長出來的。(取自維基百科,由 Wing1990hk,CC BY 3.0)

當初發生了什麼事?我來到土瓜灣住的時候,一切已經完成。我說的完成,指的是一條並不長的街道,叫土瓜灣道。它是橫空出世的,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去的地方很清楚,它一直延伸到啟德機場,然後飛走了。那麼它的來路呢?原來是從另一條街馬頭圍道長出來的。馬頭圍道的誕生地是紅磡蕪湖街,這條街浩浩湯湯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啟明街竟不見了。忽然,向前一踏步,已經進入了土瓜灣道。兩條街道平行,街道名稱並置,一左一右。曾有新移民問我的朋友,土瓜灣道一號在哪裡?答:在馬頭圍道一二七號旁邊。她以為開玩笑,就帶她去看。啟明街轉角的一家半邊鋪位就是土瓜灣道一號。多年來,店鋪換過許多手,如今是賣蔬菜的攤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土瓜灣道一號的對面,是一個小小的三角形休憩公園,在四條交通要道的中心,車來車往,它兀自悠然安靜,還打理得秩序井然,樹木蔥綠,許多印巴家庭的一眾大小常在草地上野餐。如今,寸草不見,因為地鐵工程的緣故,小公園已成施工堆貨場,用木板團團圍住,圍板上畫了宣傳畫,圍板挺直頂伸出十二棵高大的椰樹。三角花園成倒三角形,底邊已成橫向的浙江街。如果在浙江街朝海的方向走,十分鐘吧,就是海心公園。這公園大得多了,旁邊有球場,裡面有露天的舞臺,有亭,樹木茂盛,小山丘上的大石,它自己也一定覺得奇怪,本來是在海心的。

馬頭圍道一景。(取自維基百科,由 Exploringlife, CC BY-SA 4.0).jpg
馬頭圍道的誕生地是紅磡蕪湖街,這條街浩浩湯湯一直走,走到啟明街竟不見了。忽然,向前一踏步,已經進入了土瓜灣道。圖為馬頭圍道一景。(取自維基百科,由 Exploringlife, CC BY-SA 4.0)

土瓜灣道和馬頭圍道,好像吵過架,一氣之下各走各路,可又尷尬地不能老死不相往來,只好由另一條浙江街疏通。浙江街是兩條街的走廊,角色很吃重,而且,它接下漆鹹道北的棒,大車小車,也朝舊啟德機場昂然前進。沿途經過蘋果屋啦、新亞中學啦、自高自大的豪宅啦,等等。

土瓜灣道的門牌號碼也是排列成單數和雙數,啟明街這邊都是單數,由1開始到最後的變電站,一共四六五號。而馬路對街則為雙數,由六〇號領頭,因為一至六〇號分給了三角小公園。可是到了街尾宋皇臺道,只是一六〇號,街號並不平衡,而且相差那麼遠?我唯有切實去數數,原來落山道和上鄉道之間的一段路,是定安大廈的建築群,整幢樓群都用同一號碼,然後以A、B、C、D分別,一直數到L、M、N、O、P,真是舊區的怪現象。

回到浙江街上。它旁邊是一座工業大廈,也算相貌堂堂,樓下的賽馬會往往擠滿了人,許多人沒有忘記,有一年大廈的平臺忽然倒塌,傷亡慘重。可有什麼辦法呢,生活還不是同樣的過。不過,因此附近的樓房紛紛拆卸了僭建物,招牌、鐵籠、盆栽、曬衣物少了。近年一連串的樓房,都掛出大字樓宇更新大行動的條幅。

從啟明街北行,過了浙江街就是益豐大廈,這地方本來是塘瓷廠和熱水瓶廠,以相關語「一味靠滾」和「認真好膽」著名。如今廠房早已搬走,但大廈其實值得參觀,因為那是已經罕見的「回」字形建築。大廈四周都是窗子,每一戶的大門都朝向中心的院子,四面是四通八達的走廊,每幅牆都與隔鄰共用。從街外向上望,當然看不出它彷彿北方四合院的格局。這裡曾有一家電影院。當然,在土瓜灣道,另一類型的樓房也很特別,從街外看,也是家家戶戶的窗子連接一起,但不是「回」字形,而是「非」字形,住戶門口對門口,長廊在樓宇中間,兩邊是住戶,窗子向街。

土瓜灣道的起點在啟明街,看來還算寬闊的街道,冷冷清清,有點落難荒蕪的樣子,可誰見過它昔日的繁華?在蘋果屋的室內街市沒有建成之前,本地的菜市場就在啟明街。當年,真是車水馬龍哪,人禽爭路。那是一地鮮雞鮮鴨的日子。街道的另一半,也絕不遜色,因為街尾接連榮光街,曾是著名的梅真尼製衣廠,當年可說是無人不識,盛時員工二千多人,老闆Manoj梅真尼是印度人。喜歡喝茶的人都知道名牌TWG Tea,即是梅真尼的家族生意,從製衣變製茶,從香港遷到新加坡。啟明街經歷過熱鬧的歲月。附近又山寨工廠林立,帶旺了這一帶的飲食業,大眾化的粥粉麵飯齊全。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榮興茶餐室,老闆沖得一手地道的絲襪奶茶。內地開放後,製衣廠北移,街市搬入落山道,啟明街從此黯淡,據說成為了一條一條劏房街。

啟明街、榮光街(取自維基百科,由 Wpcpey - 自己的作品, CC BY-SA 4.0)
本地的菜市場就在啟明街。當年車水馬龍、人禽爭路;街道的另一半,也絕不遜色,因為街尾接連榮光街,曾是著名的梅真尼製衣廠,當年可說是無人不識。圖為啟明街、榮光街相交處。(取自維基百科,由 Wpcpey , CC BY-SA 4.0)

土瓜灣道的第一條橫街是啟明街,第二條是鴻福街,街內有一間「土家 」,是區內社區團體聚腳之處,都是關心生活,有朝氣的年輕人。因此,有人自稱「土友」。我呢?我是「土人」,或者「土著」,不是「著名」的「著」,而是「著地」的「著」,張岱在《夜航船》解說過。土瓜灣的「灣」,粵人不照書本上說的,並不唸作「海灣」的「灣」,而是「環繞」的「環」,把陰平灣當陽平環。灣仔、牛池灣才讀「海灣」的「灣」。第三條街是銀漢街,名字不好記,但總會認得這裡的恆生銀行分行,更有坐滿夏天嘆冷氣打瞌睡的常客天天出席的麥記漢堡飽,或者埋頭馬報,有了研究心得就跑過馬路到對面的馬會報到。這一連三小街,都是短短的,封閉的,車子開進去,只能兜個小圈,出口仍在土瓜灣道。真正頭尾暢通的是第四條街:落山道。四座結構特別的大廈出現了,佔了整整半條路,一至十五樓,由網布包裹起來,像克裡斯托的雕塑。

從第五條橫街到第六條,是商業區,各種店鋪如花盛放,而且隨著年代的步伐而變化,鐘錶鋪變了手機店,國貨店變了時裝鋪,皮鞋店改為運動鞋店,木傢俬店改為家居用品、辦公室鋼電腦枱。理髮店不單理髮,還美容。雜貨店成為超市。嬰兒用品變成寵物樂園。然後是壽司店、許許多多的食肆。但定安大廈的確定安,堅持不變,整段街的樓層也被面膜覆蓋,再揭開,可能又稍稍年輕起來。它是本區的第三種樓房形式,從窗子可以辦別,面街的窗子不是連綿不斷,牆壁之間有了空隙,房間三面有窗。

到了第六條橫街了,那是貴州街。到了這裡,土瓜灣道已過了一半,熱鬧繁華彷彿已開到荼蘼。再向前走,一邊是偉恆昌的建築群,前身是偉崙紗廠,後來和恆生銀行合資,建了三排十五層的樓房,剛做過翻新的工程,果然明淨了許多,水管之類重新裝置,應不用再喝鹽水吧。

由貴州街到另一條橫街,這一段路只有一列連成一體的十幢十五層高的西式樓房,每層各有六或八個單位。有電梯,浴室有浴缸。令人驚訝的是一廳兩房的設計特別,兩房是打通的。若要分隔,不用砌牆,做個大衣櫃不就行了嗎,兩室共用,門扇獨立,一九七八年落成,參觀者無不羨慕。地皮本是偉倫紗廠物業,後來與恆生銀行、大昌建築合資,建成偉景閣、恆景閣、昌景閣,合稱偉恆昌新村。偉倫紗廠的「偉倫」,英文是Wyler,所以偉恆昌新邨的英文名字是「Wyler」。

偉恆昌(取自維基百科,由 Wpcpey, CC BY-SA 4.0)
偉景閣、恆景閣、昌景閣,合稱偉恆昌新村。圖為偉恆昌。(取自維基百科,由 Wpcpey, CC BY-SA 4.0)

這三家村共佔三條街,即美景街、美光街、偉景街。偉景閣是填海而成的浮城。各大廈底層,除了小商店、涼茶店,還有茶樓,兩家超市隔街對峙,兩間銀行吸納客戶,還有一間郵局,開在恆景閣樓下一條暢通兩街的隧道之中。這一帶,本來清潔寧靜,交通和購物,也算方便,街道種植樹木,當年,一個單位只售十六萬。由於隣近啟德機場,吸引許多空姐租用。

但好景不常,兩間銀行都搬走了,徇眾多次要求,只在翔龍灣商場中各擺了一臺櫃員機。常常喝茶的酒樓,不再接待本地茶客,變了旅行團的飯堂。忽然之間,新村之內出現了三間巧克力店,附近至少還有三、四間,藥鋪、鐘錶店,標明政府註冊、免稅。看來都是集團的連鎖經營。而原有的,小本的,為土人服務的,消失了。每天充滿人潮,逛店的逛店,抽煙的抽煙,小童隨地小便。大人大聲喊叫,留下一地垃圾。海邊的小店,生意差,整個底層變了護老院。牆邊蹲著男女青蛙似的遊客。

偉恆昌在土瓜灣道佔了三十個號碼,始於三二九號,終於三六一號的嬰兒用品鋪。這裡已經是土瓜灣道的第七條街,名新碼頭街。的確,在這裡一站,就可以感受到碼頭勁吹的海風,可以看見前往北角的渡海輪。船隻往北角,北角來的,卻分別往九龍城和黃埔花園,別上錯。怎麼稱為九龍城碼頭,而不是土瓜灣碼頭呢?土人都明白,香港分為十八區,土瓜灣只是九龍城大區內的一個小區,其他區員還包括紅磡、何文田、九龍塘。怎麼還包括無論空間和心理都很遙遠的九龍塘?可見分得並不精確。也許人口不足以獨立成區吧,所以連選舉獨立的區議員也算不上,要歸入海心區。九龍城和紅磡區內有警署,土瓜灣就沒有。其實,九龍城碼頭本稱龍津渡,遠道而來的船隻,運貨上岸,然後運去九龍城寨。九龍城寨本來也是個神秘的地方,三不管,神秘的面紗除去,成為寨城公園了。

偉恆昌新邨(取自維基百科,由 Mk2010, CC BY-SA 4.0)
偉恆昌在土瓜灣道佔了三十個號碼,始於三二九號,終於三六一號的嬰兒用品鋪。(取自維基百科,由 Mk2010, CC BY-SA 4.0)

碼頭如今寫著「新渡輪」,在海底隧道建成之前,也曾風光了好一陣子,因為它不單載人,還載汽車,架車的人在船上泊了車,走下來,歇息一回,吃個簡單的早餐,公仔麵、咖啡,看看報,鬆弛二三十分鐘的神經。汽車碼頭還留下架空的車道,天橋下是小小的收費停車場。不載車以後,平日坐船過海的人已不多了,每小時兩班,晚上七時停航。水手都日漸老去,這變成式微的行業。碼頭也有碼頭的命運…。

20200117-《我香港,我街道》書封。(木馬文化)
《我香港,我街道》書封。(木馬文化)

國際書展講座資訊:

2/8 (六) 1300-1400 《我香港我街道》@紅沙龍

講題:《我香港我街道》新書分享會

講者:鄧小樺

與談:廖偉棠

*作者為香港知名作家。本文選自「香港文學館」主辦「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後,匯整集結的《我香港,我街道》(木馬出版),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