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美中階段性協議達成,台灣沒有樂觀空間

2020-01-23 06:10

? 人氣

美國總統川普下令暗殺伊朗頭號戰將蘇萊曼尼(AP)
美中之間的貿易結構,除了美國對華貿易赤字的減少,其雙邊的經貿依賴,比起過往,將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資料照,AP)

其二,令北京於貿易爭端上選擇放低姿態,其又將於何處選擇補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談判是取捨(Gives and Takes)的藝術,尤為強權之間,針對利益進行重要性排判,各取所需,有捨有得,何處缺便由他處補。

中共統治正當性的兩大支柱,其一是「中國模式」的體制自信以及其所用以証立的高速經濟發展;其二,則是中華民族復興的話語權,分擊合進,兩軸並重。

當前國人多以為中共奪我邦交國的施壓手段,不外乎迫使蔡政府重回兩岸同屬一中的政治框架內。其實不然,打壓固然有中共一貫性的恫嚇思維,但奪邦交國對中共的意義絕不僅是施壓,而同時帶有鞏固中共執政正當性、侵蝕中華民國的歷史話語權及完整取得中國代表性的象徵性意義。

改革開放至今的高速經濟成長,無論係源於既有國際秩序的扶植與接納,還是根繫於本身「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韌性,都賦予了中共對內宣傳的政治資本,鞏固了普遍民眾對於政經體制的擁戴與信任,也是中國於貿易戰中「抗打力」及民族主義動能的燃料。

當北京選擇在經貿議題放低姿態,吾人不得不思,其未來打算在哪個領域收穫成果來做為補償,以收安國定民之效。「出口轉內銷」一直是任何政權鞏固權力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川普過去以紅色威脅論大打中國牌險勝了鐵鏽帶的選舉人團票入主白宮;同樣地,蔡政府以「一國兩制」及「香港」等標籤式選舉手段將意識型態的對立拉抬到選戰的核心,明晃晃地編織出了外交衰頹、內政不修的遮羞布,最終創造了選舉史上的紀錄。

訴諸情緒動員、威脅論、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的支持榨取不會只在美國、台灣有效,在十四億人口的對岸,一樣有效。在香港反修例運動中,中國大陸輿論的湧動,不比台港兩地的反中情緒友善,但這次,對象換成了台灣。台灣的搧風點火會不會引燃對岸收割「中華民族復興」的烈焰,是接下來當權者的嚴峻考驗。

川普政府至今的外交政策,即便曾遭人詬病以「反歐巴馬」為主軸,然而,隨著貿易談判初有進展、選舉將至的考量下,就獲利清單進行整理、重回國際關係交往正軌都將是可以預見的走向。以解決爭端並推動改革為名,華盛頓和北京已經同意舉行半年度的會談磋商,當貿易談判走向深水區,川普若欲持續在中國議題上取得令建制派無以抨擊的戰果,制度化、常態化磋商機制恐怕會是關稅、科技或匯率武器盡用後的必須選項。屆時,美中之間的協作及磋商將高機率地從經貿領域外溢到外交及安全架構—一個「台灣牌」可以被攤上檯面的時機。

你情我願之下,雙方各取所需,台灣問題及「一個中國」原則自是中共的核心利益與價值觀,只不過其迫切性或將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力挽逐漸虛級化的第一島鏈,是不是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走向,還有待觀察。未來的美中之間,在這樣的根本性矛盾中,所取所得,再再關乎台海局勢的發展。

台美的安全合作能否從象徵性的意涵,走往可操作性、具實效性的聯合情監偵面向上的合作,將決定未來台灣在這場大棋局中的自主性及能動性。若我國對外戰略仍僅止於曇花一現的價值共享及友好說辭,國人恐怕擔憂要大於歡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