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美中階段性協議達成,台灣沒有樂觀空間

2020-01-23 06:10

? 人氣

中美貿易戰,川普與習近平(AP)
幾十年之內,「中美共同體」或「中美國」(Chimerica)的經濟共生體將持續,北京將試著為補足美中之間的綜合實力差距謀求更長的戰略機運期。圖為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AP)

其四,來自美方在經貿領域上的針對性措施,可能成為政府無法迴避的議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早在去年,卜睿哲應「台北論壇」邀請,於「川普政府對台政策面面觀」演講會即提到,儘管過去三年,來自美方的善意的確顯著,但美國安全與經貿部門間基於本位主義的分歧,將造成美國政府對台政策的矛盾。

這些矛盾與分歧,具體地反映在川普政府搖擺不定(unique and vacillating)的對外政策上。安全與外交議題上,台灣將受惠於更強硬的對華政策;另一方面,以本國經貿利益為優先考量之部門如商務部、財政部或貿易代表署,其對於台灣的態度,並非是百分之百友善的,台灣仍可能承受來自美方有關部門的炮火(friendly fire)。

「貿易戰」作為平衡美國對外貿易大量赤字的極限手段,出發點並非綜合實力與意識形態之爭,而是重商主義在國際政治中的具體實踐。當追求相對利得、保護主義被奉為經貿外交政策的圭臬,重建貿易結構的對象就不會僅是中國。

過去一年半以來,國人多將焦點置於美中貿易戰,卻全然未察過往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與合作架構參與者,皆已成為美方重建「公平互惠的經濟體系」的目標,包括美韓自貿協定(KORUS FTA)、美加墨協定(USMCA)、美日、美歐及美菲等既有貿易結構,川普政府皆以市場及關稅為籌碼,進行了更新、調整、開放及標準提高等措施。

美中貿易戰的最大受惠者,越南,亦可能成為美國下一個貿易戰針對的潛在對象。去年六月,川普即放話,「越南是最差的濫用者,占美國便宜比中國還厲害,」果不其然,白宮在五月首次將越南列入匯率觀察國,六月更以協助南韓與台灣洗產地為由,對鋼鐵課徵456%的高額關稅。

同樣地,蔡政府執政以來,來自美方的善意並未循一貫,台美經貿關係進展有限,美台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議已三年未開;主動稀釋產品中大陸原料占比的做法,仍然得不到輸美鋼鐵產品25%的關稅豁免;美國貿易代表署甚在蔡政府宣揚台美關係突破之際,撤下原列於官網的中華民國國旗。

此外,對美出口的大幅提升,也可能成為雙面刃。台灣持續成長的對美出超、經常帳順差占GDP比重高達11%,都可能合乎美國財政部匯率操控國的標準,而被列入觀察名單。儘管加強對美農產品、原油及天然氣的進口或許可以成為解方,然其畢竟不治根本,若僅是一味迎合、一退再退,不啻以國家財政資源替掌權者營造的煙花幻火加料充值,不僅荒謬、亦不實際。

大選結果出爐後,蔡總統的高票當選替民進黨政府捎來了美方的祝賀,也同時帶來了美豬、美牛叩關的壓力。過去民進黨在野時將對美經貿談判瘋狂地打成喪權辱國的背叛,此次面對來勢洶洶的開放要求,民進黨政府會怎麼應對,是國人檢驗政治責任標準的一次「測驗」,倘為了民粹式的治國口號,基本的監督、制衡及責任政治原則都可以棄之不顧,所謂台灣民主,之所以異於獨裁者,幾希。

「最大的希望,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原本當是國家治理的基本原則,「負責任」則是政治工作的指導思想。青年世代日日嚷嚷扎根於台灣的民主政治應以參與型政治文化(Participant Political Culture)為目標發展,擴大社會成員對政治系統與結構的積極取向、拓展人民對政策輸入的動能;然而,諷刺地,在當權者訴諸外來威脅的情緒動員下,應有的政策辯論、監督及制衡機制不斷失語於當前政治生態及環境中,言談中稍有不甚,就要成為敵對勢力的同路人,承受標籤式的無理攻扞。公民對於廉價的政治正確賦予不容置疑的態度取向,本質上根本走回以政府權威為傲、對政策評價毫無核心內涵的臣屬型政治文化(Subject Political Culture),實在令人不齒。

立於風起雲湧、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當中,台灣的戰略選擇遠不該如此短淺,執政者更不應以社稷福祉為代價遂行鞏權固位的政治算計。當責任政治不再是台灣民主核心價值,執政者倨傲顢頇如此,炒作而起的政治獵巫興盛至斯,理智的台灣人,你怎能不憂不怒?

*作者為大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