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矽谷沒良心的公司:《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選摘(5)

2020-02-01 05:30

? 人氣

亞馬遜是全球最大零售商,筆者卻指出,亞馬遜為了壓低勞動成本,運用各種造成勞工利益損失的策略。(資料照,AP)

亞馬遜是全球最大零售商,筆者卻指出,亞馬遜為了壓低勞動成本,運用各種造成勞工利益損失的策略。(資料照,AP)

位於華府的非營利組織「地方自立協會」(Institute for Local Self-Reliance, LSR)的一篇研究指出,亞馬遜倉儲人員的平均薪資比別家倉儲人員少一五%。俄亥俄州非營利政策研究機構(Policy Matters Ohio)指稱,俄亥俄州有七百名的亞馬遜員工,收入微薄到必須依賴政府補貼的食物券過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貝佐斯不只是小氣、吝嗇、一毛不拔,他經營的可說是現代血汗工廠,在那裡工作的人們被高壓、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逼迫到了極限—相較之下,整天拿著計時器的腓德烈.泰勒就好像是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貝佐斯深愛數據,但對於現實中的人類,其所展現的最好態度就是「漠不關心」。

二○一一年,賓州一家報社報導,當地的亞馬遜倉儲人員是在沒有空調的倉庫裡辛苦工作,室內溫度已經高達攝氏三十八度。亞馬遜讓救護車在倉庫外待命,並備有醫護人員隨時救治熱昏或累昏的員工。二○一八年六月,英國的一個工會調查後發現,過去三年,亞馬遜在英國的倉庫叫了六百次救護車,光是英格蘭魯吉利一間倉庫就叫了一百一十五次救護車,一名工會幹部表示,那是「英國最危險的工作場所之一」,而且「亞馬遜應該為此感到羞愧」。工會還表示孕婦被迫每天站十小時從事高體力負荷的工作,還有一名婦女在工作時流產。《商業內幕》報導,亞馬遜堅稱:「我們工作環境不安全的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亞馬遜為了壓低勞動成本,運用了各種策略,例如透過分包商僱用勞工,以及強迫勞工當「永久性臨時工」(permatemp),而非正式員工。亞馬遜還利用零工經濟模式來降低運輸成本,讓兼職司機用自己的車、自己付油錢送貨,形式與優步司機差不多。亞馬遜司機的報酬,是以運送件數計算。

2017年9月22日,倫敦市政府交通局裁決網路叫車app業者「優步」(Uber)營業執照在9月30日到期之後不再續發(AP)
亞馬遜讓兼職司機用自己的車、自己付油錢送貨,藉此降低運輸成本,形式類似於優步(Uber)司機。(資料照,AP)

在亞馬遜總部工作的白領員工也同樣被剝削。大多數科技公司會給員工股票選擇權(若公司已經上市,就給員工限制股票單位〔restricted stock units〕),並分四年將股份發給員工,所以員工每年會拿到自己那一份的四分之一。然而,記者布萊德.史東(Brad Stone)在《貝佐斯傳:從電商之王到物聯網中樞,亞馬遜成功的關鍵》(The Everything Store)一書中寫道,亞馬遜則是採延後配額發放,一開始給的股份較少,到約定期限後期才愈給愈多,因此員工在第一年只能拿到五%,第二年拿到一五%,接下來兩年則每六個月得到二○%。你也許會說,亞馬遜這麼做是為了激勵員工留下。但也可以解釋為,亞馬遜知道在其殘酷的公司文化中,大多數員工都不會待太久,採取延後發放應得的股份配額,可以讓公司支付較少的費用。美國薪資調查網站 PayScale 的一篇研究顯示,在二○一三年,亞馬遜的人員流動率是《財富》全球企業五百大裡的第二名,每個員工平均只在亞馬遜工作一年。

亞馬遜的倉儲人員不僅薪資低廉,據報導工作環境更是惡劣。他們上廁所不僅被監控還有時間限制;液晶電視螢幕顯示了被抓到偷竊或違規的員工人形剪影,並在人形輪廓剪影上標示「已開除」(TERMINATED)或「已逮捕」(ARRESTED)等字樣—「這真是一種詭異的嚇阻方式」,一名員工如此對彭博社表示。另一名員工則說:「這就是要讓你知道,你是被監視著的。」員工會被追蹤撿貨時間,嚴格執行時間限制和達成目標額,以致一些人為了節省時間直接尿在寶特瓶裡。二○一五年,英國的一個工會聲稱,亞馬遜員工因工作壓力導致身心都生病了,工會代表告訴《泰晤士報》(London Times):員工被迫成為生產力「高於平均的亞馬遜機器人」,然後被「公司的殘酷文化榨乾後,再棄之如敝屣」。

英國一些亞馬遜員工的薪資少到他們只能在高速公路旁搭帳篷居住。二○一六年十二月的聖誕節前幾天,蘇格蘭報社記者克雷格.史密斯(Craig Smith)開著他的本田喜美(Honda Civic)在 A90 公路上疾馳,瞥見距離位於鄧弗姆林(Dunfermline)的亞馬遜分部大約半英里處,有幾頂帳篷搭在一片空地上。史密斯心想:現在是氣溫零度以下的十二月,怎麼會有人出門露營,而且還挑了這麼奇怪的地方露營?

史密斯把車停在路邊,徒步走進樹林。「我一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敲敲』帳篷看裡頭有沒有人。」他對我說。帳篷主人告訴史密斯,他在附近那間亞馬遜航空貨運中心工作,之所以住在帳篷裡,是因為他家在三十英里外,雖然亞馬遜有提供交通工具,但公司會向搭乘巴士的員工收取交通費,而且車資占去薪水很大一部分,於是他決定將就點搭帳篷住。

史密斯告訴我:「很顯然他想保住這份工作,但你不能怪他,雖然我不會為了工作過那麼辛苦的生活。」

20200117-帳篷,露營。(資料照,取自pixabay)
亞馬遜雖有提供員工交通工具,卻收取龐大的交通費,薪資不高的部分員工便只能在高速公路旁搭帳篷居住。圖為帳篷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史密斯關於亞馬遜員工搭帳篷的報導,登上了丹狄市(Dundee)《郵報》(Courier)頭版,故事迅速傳遍全球,引起英國人民的憤慨。根據一名蘇格蘭政治人物的估算,扣除交通費、強制實行的無薪午休後,亞馬遜給員工的薪水比基本工資少了六十便士。他表示:「亞馬遜應該感到羞恥。」史密斯的文章引用了亞馬遜發言人的說詞,其表示亞馬遜創造了數千份工作,也給了員工「有競爭力的薪資」。

亞馬遜可以做得更好。該公司在二○一七年的銷售額高達近一千八百億美元,獲利三十億美元,亞馬遜有能力支付倉儲人員足夠的薪資,讓他們過上舒服的中產階級生活,享受有經濟保障的退休生活。但它卻沒有這麼做。

亞馬遜並不是鬥志旺盛、為生存奮鬥,尚未獲利的新創公司,也不是一時爆紅、創辦人急著套現後帶著戰利品揚長而去的科技公司。亞馬遜已經成立二十四年,貝佐斯似乎也有意長期發展下去。亞馬遜已經是本世紀最重要的公司之一,有著想要吞併新市場的雄心壯志。

或許貝佐斯認為亞馬遜最終會在沒有人力的狀態下運作,至少在它的倉庫是如此,所以善待現在這些員工是沒有意義的。儘管如此,他為降低人工成本毫不留情地壓低工資,以及他無視勞工尊嚴的態度,實在令人膽寒。

亞馬遜在二○一七年宣布計畫興建第二個總部時,貝佐斯考慮的不是把總部設在哪裡對當地建設最好,或是怎麼做才能幫助到最多人,而是開放美國各大城市競標,看看誰能為他的企業提供最多利益。這一計畫吸引了超過兩百座城市,包括美國最貧窮的底特律、克里夫蘭、辛辛那提與密爾瓦基競相投標,紐澤西州為了吸引亞馬遜到名聲不佳的紐華克設立總部,甚至提出七十億美元租稅優惠。

一場不堪入目的戲碼就這麼上演了:美國最窮的人竟要送錢給全球首富,求他用一間辦公大樓造福他們的城市。

等待末日來臨

從億萬富翁變為社運人士的漢豪爾,過去曾與貝佐斯關係密切,我在採訪漢豪爾時,問他是否對老朋友建議過要給員工多一點薪水、給他們更人性化的待遇。漢豪爾表示:「我有試著讓他關心這件事。」貝佐斯顯然沒有被說服。漢豪爾只透露他近年來「和傑夫失聯了」,其他不願多說。

多年來,漢豪爾試圖說服立法者將基本時薪提升到十五美元,也就是現在的七.二五美元的兩倍多。即使這十五美元的基本時薪仍不足以讓事情就此公平公正,但至少是個開始。

「如果依循一九六八年到今天的生產力成長幅度來看,基本時薪應該要是二十二美元,」漢豪爾表示,「如果看生產力最高的一%,那基本時薪就該調到二十九美元。」

他表示,收入位居前一%的富豪把錢還給勞工,是自保的行為。在漢豪爾看來,唐納.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是一場災難的初始。「人們受到傷害決定反撲——就是把票投給那個也在反撲的人。」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人們受到傷害時將會展開反撲,而選擇將票投給也在反撲的人,也許這正是美國總統川普當選的原因之一。(資料照,美聯社)

漢豪爾認為,我們再不將財富還給勞工,繼續這樣發展下去,《瘋狂麥斯》(Mad Max)電影裡的末日將在現實世界上演。「你不把錢還給他們,情勢就不可能好轉。老兄,我們的處境日益艱困,情勢好轉前一定會先變得更糟。我覺得我們的國家遇上難題了,西方世界遇上難題了。我們已經制度化了一套使少數人受益而多數人貧困的機制。

「人們只會愈來愈憤怒,大家的生活也只會愈來愈糟糕,而且大家愈是憤怒,想法就會變得偏激、言論更瘋狂、計畫暴力行動。這是可預見的事,因為人們的憤怒會促使他們做蠢事。以後的日子不會好到哪裡去,我覺得我們一定會有很多內亂,希望不會演變成內戰。還記得嗎?我們國家上次發生這樣的危機是在一九六八年,當時發生了幾百起炸彈攻擊,還有一堆暴動。已經過了五十年,我們正淪入循環中。」

《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作者丹.萊昂斯(Dan Lyons)為小說家、新聞記者兼編劇。曾任《新聞週刊》(Newsweek)科技編輯、《富比世》(Forbes)科技記者、HBO影集《矽谷群瞎傳》(Silicon Valley)編劇,也是歷來最紅部落格「賈伯斯的祕密日記」(The Secret Diary of Steve Jobs)作者。萊昂斯經常為《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GQ》、《浮華世界》(Vanity Fair)、《連線》(Wired)和《紐約客》(New Yorker)等重要媒體撰稿,著有《老子賺翻了》(Options)、《獨角獸與牠的產地——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等書。現居麻州溫徹斯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