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季專文:遇見陳柏言—序《夕瀑雨》

2017-01-31 06:40

? 人氣

屏東縣枋寮鄉(取自我是枋寮人臉書)

屏東縣枋寮鄉(取自我是枋寮人臉書)

柏言的小說,我大多看過。這次為了寫序,又細讀了一遍。散篇的閱讀有如路過,眼前的人、物,路邊的花、樹,空中的飛鳥雲影,迎面而來背面而去,留下一些模糊記憶…。全書的細讀則比較像走入路旁茶館或咖啡館,與一些陌生的臉孔、景物同處一個空間,品味,觀察,傾聽,想像,在緩慢近於無聲的唇齒啟合中,穿梭不同的時間,感覺對話的流動,情緒的起伏,心靈深處的驚悸…。《夕瀑雨》各篇的影像層層疊疊,能量頻繁震動,讓我對這個從屏東枋寮港來的少年人有了更深厚的了解,對他的創作有了更深遠的期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文本永遠在創造之中

專心重讀柏言這些小說時,在陣陣驚悸與震動之中,也發現了幾處贅字與別字。那些贅字與別字,像(他書中的)鯨魚身上多出的幾絲細鬚,其實無損於鯨魚之為鯨魚的身型與意象。然而,拜智慧手機之賜,我仍誠實的把那些細鬚拍了照,Line給他。他說,「謝謝老師,我會修正。」有次甚至說,「看老師改稿是一種享受。」—他所說的「享受」,不是一種口惠,而是一種實踐。

柏言的樸實與對待創作的誠懇,總讓我想起比他大十歲的賴志穎。2004年12月18日下午,在台灣文學館頒獎典禮之後,賴志穎走到我的面前說:「老師,對不起,我真的不知道,那應該叫土地公廟。」當時我安慰他:「現在知道也不為晚呀。」2006年11月26日下午,在自由時報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頒獎典禮會場,賴志穎抱著獎座又來到我面前:「老師,〈獼猴桃〉去年曾參加文建會的台灣小說獎,老師也是評審,不知老師記不記得這篇?…我覺得那次我沒有寫好,…這次我很用心的再修改過,沒想到,會得首獎。」當時我以一句常說的話回應他:「很好啊,文本永遠在創造之中。」—時隔十年,我也以這句話回應柏言的「享受」,祝賀他第一本小說集的出版。

九○後與八○後的異世代相遇

2008年5月,賴志穎出版第一本小說集,我為他寫的序是〈遇到賴志穎—序《匿逃者》〉。2010年5月,《文訊》策畫「台灣文壇新人錄──小說篇」專題,要我「談談近幾年來印象深刻的年輕小說創作者,以及他們的創作面向,希望以1980年後出生為主…。」我寫了〈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弔詭〉,同年8月在《文訊》發表;其中介紹的第一位創作者就是賴志穎(1981—)。  

志穎邀我為他的第一本小說集寫序時,已決定去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自然環境資源科學系」攻讀「環境微生物學」博士,我特別說,很多人出國以後就不寫了,「你會繼續寫嗎?」他說,一定會,我才從容的寫了那篇序文。果然,志穎在異國完成了第一本長篇小說《理想家庭》;2012年11月出版。2016年12月,已是蒙特婁大學與蒙特婁植物園博士後研究員的賴志穎,出版了第二本短篇小說集《魯蛇人生之諧星路線》。2017年2月,志穎將再度返台,到時我們又能見面聊天,分享文學與生活的種種見聞。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