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學到什麼?面臨什麼挑戰?《生技時代關鍵報告》選摘

2020-01-05 05:10

? 人氣

2019年7月總統蔡英文與各國代表共同出席亞洲生技大會。生技產業在台灣發展約30年,似乎來到了「轉大人」的「陣痛期」。(資料照,盧逸峰攝)

2019年7月總統蔡英文與各國代表共同出席亞洲生技大會。生技產業在台灣發展約30年,似乎來到了「轉大人」的「陣痛期」。(資料照,盧逸峰攝)

在2019年七月底一個炎熱的上午,台北南港展覽館四樓的光廊中擠滿了來自各國的生技代表。蔡英文總統在台灣生物產業協會李鍾熙理事長的陪同下,和來自全球各國代表共同拉出一條印著參與國國徽的長布條,正式為2019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19)揭開序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第一次一千五百人國際大型的亞洲生技大會在台舉辦,其實類似規模的台灣生技月(Bio Taiwan)已經辦了十七年,距離主辦單位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的成立,也已滿三十年。對一個人來說,三十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但對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來說,或許才剛剛進入要「轉大人」的青澀階段。

三十年了,台灣生技產業起飛了嗎?看來似乎還在跑道上衝刺的階段;再過三十年呢?是否台灣能一圓生技夢,為經濟帶來新動力?台灣生物產業協會李鍾熙理事長形容台灣生技產業正在一個轉大人的陣痛期(Growing Pain),他深信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也相信經由這些辛苦的學習,才能出人頭地。因此我們要問問究竟三十年我們學到了什麼?而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又面臨著什麼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請見下面2位生技投資專家的建言。

20180719-台北南港展覽館19日舉行「2018台灣生技月暨生技大展」,圖為自動化機械處理手臂。(顏麟宇攝)
台灣生技月已經舉辦17年。圖為2018年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台灣生技月暨生技大展」中,展示的自動化機械處理手臂。(資料照,顏麟宇攝)

突破傳統製造業或代工的思維─上騰生技張鴻仁董事長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協會三十年,見證了台灣為了要突破以代工為主的製造業,進入創新產業的一段艱辛歷史。

要了解這段辛苦的歷程,首先在觀念上要設法突破傳統製造業或代工產業的思維。我常舉例子來說明創新產業和傳統製造代工業的最大差別,有三家公司,A公司營業額1000億賺50億;B公司營業額100億也賺50億;C公司沒有營業額,也賺50億(來自授權金)。A公司是傳統的製造/代工業,B公司是屬販售創新產品的公司,所以有高利潤;C公司在研發期間就把產品權利賣掉,坐收權利金。強調製造的地方,官方統計最重要的是產值,所以A公司最重要。但是,只看產值,就忽視了B、C這兩類公司的價值,所以創新型產業的價值,其市值(Market Cap)比營業額重要。A型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便宜的土地、勞工,以及上中下游的鏈結。而創新型的公司需要的是高階人才、完善的法規制度,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友善而有效率的資本市場。

過去我們製造業的基因太強,因此資本市場是非常不利於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需要長時間研發投入,才能跨過「現金流死亡之谷」的生技新藥產業。這類產業發展需要資本市場能認同這些還在燒錢的公司是在創造未來的價值。沒有這樣的觀念突破,整體生技新藥產業的發展還是會非常辛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