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時刻學到什麼?面臨什麼挑戰?《生技時代關鍵報告》選摘

2020-01-05 05:10

? 人氣

2019年7月總統蔡英文與各國代表共同出席亞洲生技大會。生技產業在台灣發展約30年,似乎來到了「轉大人」的「陣痛期」。(資料照,盧逸峰攝)

2019年7月總統蔡英文與各國代表共同出席亞洲生技大會。生技產業在台灣發展約30年,似乎來到了「轉大人」的「陣痛期」。(資料照,盧逸峰攝)

在2019年七月底一個炎熱的上午,台北南港展覽館四樓的光廊中擠滿了來自各國的生技代表。蔡英文總統在台灣生物產業協會李鍾熙理事長的陪同下,和來自全球各國代表共同拉出一條印著參與國國徽的長布條,正式為2019年亞洲生技大會(Bio Asia-Taiwan 2019)揭開序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是第一次一千五百人國際大型的亞洲生技大會在台舉辦,其實類似規模的台灣生技月(Bio Taiwan)已經辦了十七年,距離主辦單位台灣生物產業發展協會的成立,也已滿三十年。對一個人來說,三十年是一段不算短的時間,但對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來說,或許才剛剛進入要「轉大人」的青澀階段。

三十年了,台灣生技產業起飛了嗎?看來似乎還在跑道上衝刺的階段;再過三十年呢?是否台灣能一圓生技夢,為經濟帶來新動力?台灣生物產業協會李鍾熙理事長形容台灣生技產業正在一個轉大人的陣痛期(Growing Pain),他深信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也相信經由這些辛苦的學習,才能出人頭地。因此我們要問問究竟三十年我們學到了什麼?而在此關鍵時刻,我們又面臨著什麼挑戰?我們準備好了嗎?請見下面2位生技投資專家的建言。

20180719-台北南港展覽館19日舉行「2018台灣生技月暨生技大展」,圖為自動化機械處理手臂。(顏麟宇攝)
台灣生技月已經舉辦17年。圖為2018年台北南港展覽館舉行「台灣生技月暨生技大展」中,展示的自動化機械處理手臂。(資料照,顏麟宇攝)

突破傳統製造業或代工的思維─上騰生技張鴻仁董事長

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協會三十年,見證了台灣為了要突破以代工為主的製造業,進入創新產業的一段艱辛歷史。

要了解這段辛苦的歷程,首先在觀念上要設法突破傳統製造業或代工產業的思維。我常舉例子來說明創新產業和傳統製造代工業的最大差別,有三家公司,A公司營業額1000億賺50億;B公司營業額100億也賺50億;C公司沒有營業額,也賺50億(來自授權金)。A公司是傳統的製造/代工業,B公司是屬販售創新產品的公司,所以有高利潤;C公司在研發期間就把產品權利賣掉,坐收權利金。強調製造的地方,官方統計最重要的是產值,所以A公司最重要。但是,只看產值,就忽視了B、C這兩類公司的價值,所以創新型產業的價值,其市值(Market Cap)比營業額重要。A型的公司最重要的是便宜的土地、勞工,以及上中下游的鏈結。而創新型的公司需要的是高階人才、完善的法規制度,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友善而有效率的資本市場。

過去我們製造業的基因太強,因此資本市場是非常不利於創新型產業的發展,尤其是需要長時間研發投入,才能跨過「現金流死亡之谷」的生技新藥產業。這類產業發展需要資本市場能認同這些還在燒錢的公司是在創造未來的價值。沒有這樣的觀念突破,整體生技新藥產業的發展還是會非常辛苦。

環境雖然艱苦,但政府過去的政策仍有幾個大方向是對的。例如國發基金從一九九○年代開始,投資生技新藥公司,後來鼓勵民間資金成立創投公司;經濟部制定「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讓研發型的生技公司,可以用科技股上市(櫃)。這些政策引導了民間資金的投入,吸引了許多留美多年的人才回國創業,所以台灣才有今天的格局。以上市/上櫃/興櫃為例,各類型的生技公司就有將近二百家。

20200103-經濟部。(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自經濟部制定「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後,讓許多研發型的生技公司,可以用科技股上市,引導了民間資金及人才投入生技產業。(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只是資本市場在上一波因遭逢基亞與浩鼎解盲失利的衝擊,投資人還沒有從傷痛中恢復,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去找回信心。雪上加霜的是主管機關面對這些危機,祭出的是加強管制及司法重器,使得整體生技醫療的資本市場急速冷凍,讓大部分研發型的公司面臨資金斷炊的危機。但是只要是對的政策,就該堅持下去,不要理會外部的雜音,例如:當年政府開辦全民健保制度,就面對各界排山倒海而來的批評,但一路走來堅持對的政策,今日全民健保不但是台灣民眾的守護神,並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標竿。

去年底,衛福部頒布了細胞治療的特管辦法,這一個法規鬆綁,立刻帶動研發各種細胞療法的公司紛紛成立,而更令人振奮的是衛福部將整合現有人體生物資料庫,建置「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如果再加上超過二十年的全民健保資料庫、癌症登記、國民健康調查,這些寶藏是未來發展精準醫療、智慧醫療、新診斷與新醫療技術,以及人工智慧各種應用的重要平台。我們可將這樣的平台看成一個「虛擬的科學園區」。

三十多年前新竹科學園區帶動了電子通訊產業的發展,促使台灣經濟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要迎接下一個階段的經濟發展,電子業要大膽的和生技醫藥產業結合,像最近陽明大學和交通大學進行合併,若能順利成功,將是台灣兩大「學門」結合的重大里程碑。將電子/資通訊產業與生醫結合,未來一定可以在「虛擬的科學園區」上耕耘、成長茁壯。

尋求國際合作,站在外國的肩膀上前進─晟德集團林榮錦董事長

知識經濟時代,台灣要發展新藥產業並沒有錯,但面對短、少、淺的資本市場,要支持需要長期發展的新藥,台灣的資本市場難以單獨支持。因此,要發展新藥,必須找到有價值的品項,整合國際資源共同開發,與國際共享繁榮。所以,就人力、資源、市場、法規與財務等,都需要放寬心胸,尋求與國際合作的機會。

尤其台灣本土市場不夠大,必須進入別的國家市場,國際合作就更重要,才有機會站在外國的肩膀上進入市場。生技業經營者的責任,除了找到好的品項,尋求國際合作的機會外,還要平衡長短期的發展策略,且控管好現金流,只要有正向的現金流,公司就有機會走下去。此外,拿到藥證並非就是萬靈丹,必須還要做產品生命周期的管理,除了對產品市場再定位外,更重要的是還要做很多的試驗,提出數據證實藥品的效能,才能說服醫生願意採用。

政府的政策,基本上方向是對的,就應當要堅持下去,為了產業的良性發展,該被淘汰的公司就該被淘汰,該有的法規政策還是要維持。我們現在看台積電,也是用將近40年的歲月,才有今日的成績。只要政策對,團隊對,資本市場也能支持,再加上與國際合作,台灣生技業絕對有未來。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企所博士候選人,永豐金證券董事、監察人,聯亞藥業獨立董事。本文選自作者新作《生技時代關鍵報告:解碼淘金新商機》(時報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