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維觀點:不讓政策「想當然爾」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研究

2019-12-28 06:20

? 人氣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杜芙洛(Esther Duflo)成為歷來第二位摘下經濟學獎桂冠的女性,也是史上最年輕得主。(資料照,取自Twitter@NobelPrize )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杜芙洛(Esther Duflo)成為歷來第二位摘下經濟學獎桂冠的女性,也是史上最年輕得主。(資料照,取自Twitter@NobelPrize )

2019年出爐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是46歲的年輕女性學者「杜芙若」,她以脫離標準經濟學主軸的研究獲獎,卻也掀起討論浪潮。她也認為,要解決窮困問題,不是只要注入越多資源的政策,就一定是對的,而是應該深入其生活環境中,找出問題根結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UBS瑞銀集團重金邀請歷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參與的「Nobel Perspectives」(諾貝爾視角),今(2019)年11月有了新成員的加入: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三位得主之一的法國裔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杜芙若(Esther Duflo)。

杜芙若的得獎,創下諾貝爾經濟學獎史上多項記錄,包括46歲獲獎、是最年輕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是繼2009年的歐斯壯(Elinor Ostrom)後,第二位女性桂冠得主等,她的研究場域不在美國,卻以美國教授身份獲獎,經濟研究方法更是脫離標準經濟學主軸,得獎消息在傳統經濟學界掀起波瀾。

經濟學家在真實生活的美妙角色

杜芙若在「諾貝爾視角」這個唯有諾貝爾經濟學者可以發聲的社群平台上,大談她的學術研究實驗方法、所關注的減貧經濟議題,以及她的經濟學養成記。

她表示,大學主修歷史,對經濟學產生興趣要溯源到年輕時遠赴俄羅斯的一年學習。那段期間,適逢俄羅斯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過渡,許多經濟學家為俄羅斯政府提供建議,讓她意識到「經濟學家在真實生活中擁有美妙的角色」,經濟學家可以對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也能提出研究成果,與決策者共同分享。

經濟學何謂而有?「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1723至1790年)兩大鉅著《國富論》和《道德情操論》,前者著重自利心(self-interest),發揚市場機能的最大可能,後者分析自我控制(self-control)的自發性與社會互動。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明仁深入論述兩者的關係:個人所組成的社會中,充滿「自利心驅使的人們」和「執著體系的領袖」,領袖會擺布棋盤上的棋子,完全忽略棋子自然移動的力量,經常是導致政策失敗的主要原因,因此從個人產生自發性的自我控制,且反饋到社會體系上,是讓整個社會的福利達到最大極致的發展軌跡。

實驗經濟研究法 找出全球脫貧的解方

杜芙若的MIT「同事」班納吉(Abhijit Vinayak Banerjee),同獲2019諾貝爾經濟學獎,他原先是杜芙若的指導教授,後來兩人結起姻緣成為夫婦;另一位得獎者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克雷默(Michael Kremer),他們3人可說是「研究接力團隊」,班納吉和杜芙若在MIT成立的「貧窮行動實驗室」(Abdul Latif Jameel Poverty Action Lab, J-PAL),接手克雷默的非洲肯亞實驗基地。頒獎單位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宣布3人以「減緩全球貧窮問題的實驗性方法」共享殊榮,且3人解決貧困的觀點一致:唯有走進窮人的生活,才找得出最佳解方。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