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醫療分級》廟大未必和尚靈 小病也跑大醫院,是誰慣壞病人?

2017-01-01 12:00

? 人氣

台灣雖然街坊診所林立,但民眾小病也往大醫院跑的情況卻屢見不鮮。(資料照,余志偉攝)

台灣雖然街坊診所林立,但民眾小病也往大醫院跑的情況卻屢見不鮮。(資料照,余志偉攝)

台灣大街小巷診所林立,但許多民眾小病也愛往大醫院擠,醫學中心一個門診看上百個病人說出去是世界奇觀,在國內卻是司空見慣。有人批評就因台灣就醫太自由,才有此亂象,殊不知大醫院又擠又貴,若有可以信賴的診所或家庭醫師,民眾又何必捨近求遠?說到底,欠缺「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分級制度,才是國內醫療體系失衡的關鍵。 
 
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董事長劉淑瓊表示,不少外國人來台灣都會說,「台灣到大醫院看病實在太方便、太便宜,病人就是被你們自己的制度慣壞的!」一樣米養百樣人,或許有人即便花費再大代價也要上大醫院,但這種人畢竟是少數,其實多數民眾擠大醫院的心情,也是很痛苦、無奈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003-醫療看診-余志偉攝.jpg
或許有人即便花費再大代價也要上大醫院,但畢竟是少數,其實多數民眾擠大醫院的心情,也是很痛苦、無奈的。(資料照,余志偉攝)

假日營業診所少 突然生病只能衝急診

劉淑瓊說,就拿周休二日來說,國內基層診所雖不少,但周六或周日仍開診的比例,平均卻不到3成;而根據醫改會最新調查顯示,過去一年中,台灣每5個家庭中就有1個家庭,曾有成員在假日出現發燒、腹瀉、嘔吐等症狀,而有就醫的需求。 

明知大醫院急診有如菜市場般擁擠,病人還可能會因一床難求,被徹夜「塞」在走廊上,但若假日時附近診所都沒開、又無法判斷病情輕重,你敢不衝急診嗎?為此急診醫師也是一肚子苦水,台灣急診醫學會理事長顏瑞昇就曾感慨地說:「急診專科醫師受了那麼多急重症訓練,並不是用來整天幫病人看感冒、肚子痛的。」

20161230-smg0035-(天如專題)民眾假日身體不適選擇衝大醫院急診的原因(可複選)
 

小病不癒恐成大病 民眾隱憂讓醫療分級難落實

台大公衛學院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郭年真表示,分級醫療的概念說起來很簡單,就是「大病到大醫院、小病到小醫院」;但落實起來卻很不簡單,因為任何一位民眾都知道,小病若未獲得適切的治療,也有可能延誤成大病,換言之,基層醫療品質的提升,才是當務之急。

郭年真說,台灣小診所看起來不少,卻有相當比例是診治特定疾病的眼科、皮膚科、醫美等專科診所。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共2萬多家診所,僅3成有參加健保署的「家庭醫師整合性照護計畫」;更甚者,該計畫試辦了整整13年,至今全國僅1成民眾加入,且調查顯示,多數民眾連自己的家庭醫師是誰都回答不出來,醫病關係之薄弱由此可見。

20161229-(天如專題)若有值得信賴的診所醫師甚至家庭醫師可以依靠,民眾又何必捨近求遠擠大醫院?(黃天如攝)
若有值得信賴的診所醫師甚至家庭醫師可以依靠,民眾又何必捨近求遠擠大醫院?(資料照,黃天如攝)

基層醫療品質不見提升 健保署六大政策盼創新局

此外,雖說「廟大和尚靈」可能只是一般民眾的刻板印象,但這麼多年下來,國內基層醫療品質的具體進步究竟在哪裡,也很值得探究? 

劉淑瓊舉例,在醫改會多年倡議下,目前民眾在醫學中心拿到的,均是具備13項中文完整標示,以及原廠包裝的藥品;反觀一般診所給的,則仍多是大大小大、紅橙黃綠,且不知其成分及副作用為何物的分裝藥,更別提少數不肖診所因惡性競爭濫開抗生素、拒開慢箋、重覆開藥等問題了。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分級醫療勢在必行,但該署亦體認,調整部分負擔並非推動分級醫療的「萬靈丹」。為此健保署已初步擬訂包括:壯大基層醫療服務量、導引民眾就醫習慣、調高醫院重症支付、強化醫院與診所合作、提升民眾自我照護知能、加強醫療財團法人管理等六大策略,以及多達24項配套措施,就是希望讓各級醫療院所全面「各就各位」,創造民眾、醫界、健保三贏。

20161230-smg0035-(天如專題)健保署傾向明年上路之健保門診部分負擔調整方案
 

全民健保快易通 外出求醫好輕鬆

另健保署最新版的「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已結合Google Map地圖功能,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電腦點選「附近院所」,就能以地圖呈現附近半徑1公里所有醫療院所位置,以及其當日所提供的各種詳細看診資訊。如此一來,民眾除了住家附近,即使假日到外地旅遊,亦可掌握各種即時的就醫資訊,再也不必盲目衝急診了。

2016-12-31-健保署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天如專題-風傳媒攝.jpg
全民健保行動快易通APP。(風傳媒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

黃天如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