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在荷蘭海牙康有為與陸徵祥的相遇

2019-12-21 05:40

? 人氣

甚至在一八九六年時已經是領導廣州起義的革命領袖孫中山,在廣州雙門底教書樓開業行醫,因與在萬木草堂講學的康有為相距不遠,孫中山託人向康有為致意,希望有會談機會。康有為居然要孫中山辦一份門生帖子來拜師,孫中山當然沒有接受,因此兩人未曾會見。而陸徵祥聲譽和地位不比孫中山、梁啟超為高,而康有為居然要和他「結為兄弟」,這不能不令人驚訝。其原因就如信中所說:「受公之惠,未能有報」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91213-美國國會圖書館藏1905年康有為照片,蔡登山專文配圖。(作者提供)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1905年康有為照片。(資料照,作者提供)

陸徵祥的母親吳金靈,在他八歲時去世。而在一九〇一年父親陸雲峰又去世了,當時他在俄國任職,因此連見父親最後一面的機會也沒有,對此他內心,常感到歉疚。而到了一九一二年五月,他回國擔任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在北京作官,父母的墳墓都在上海,每年春秋兩季的掃墓都無法做到。因此他決定遷父母墳墓到北京,以便於祭弔。他在接受羅光的訪問時說:「我在北京既住了好幾年,乃思遷祖母及父母的墳到北京。可是中國風俗,對於遷墓他鄉,很表反對。我乃說,不是遷墓,實是奉養。

我居官京師,父母在,必迎養至京,父母死了,遷柩到京,便於日常掃墓,這也是迎養。我在京不能南歸,以至數年不能掃墓,掃墓尚是小事,我願建一座相稱的祖墳。前日葬親,我是小官;於今既做了國務總理,父母之墳,不能不加飾。同仁中有許多反對的,徐世昌總統則贊成。他說:『生於南土,葬於北望』,這在古書上也有成例。我乃在北京找墓地。」由此我們可見陸徵祥的孝心。

至一九二〇年十一月十四日,陸徵祥將祖母及父母的遺骸,移葬北京阜成門外,大柵欄利瑪竇墓園附近不遠的西城區百萬莊路八號新墓園。時任民國大總統徐世昌及各部部長、社會名流、親戚朋友共五百餘人出席遷葬儀式,總統府的憲兵隊與軍樂隊奏樂如儀。該墓園坐東南朝西北——朝向西北羅馬教廷的方向。其建築由比利時工程師督造,仿古希臘神廟樣式,樑柱為花崗岩雕琢,牆體磨磚對縫,屋頂為黑琉璃瓦起脊,上裝十字架,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和羅馬式天主教建築於一體。內簷為半圓式穹窿頂,並有彩繪仙女、天使、藍天、星辰等圖像。

墓外抱廈的橫樑上刻有一行法文「FAM ILLE LOU」(意為「陸氏家族」)。墓廬以磚石砌築,分上下兩層,上層為祭堂,下層為墓室,祭堂又分前後兩室,前室供奉家族靈位,後室供奉天主,集合了祭祀與天主教禮儀的功能。根據周莎〈陸徵祥家族墓廬概述〉一文的記載,祭堂前室正門的兩側為康有為所題的門聯:「至孝能營萬家塚」,「陰德預大駟馬閭」。橫批是「豐德壽後」。

而前室正中石嵌刻陸徵祥生父、生母及祖母的生卒時辰。刻石上方,有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陸潤庠一九〇一年題寫的輓陸徵祥父親陸雲峰聯:「道貌嚴凝中外咸仰」,「家風宣振先後同符」的漢白玉刻石。而橫批「世貴名榮」則為清光緒十二年進士,授翰林院修編,刑部主事的盛沅所題,他是民國時期的書法家、教育家、慈善家。而祭堂前室四壁嵌有北洋政府首要、各界名流如袁世凱、段祺瑞、馮國璋、黎元洪、徐世昌、胡惟德、伍廷芳、吳芨孫等四十多位名人的題詞石刻,都出自琉璃廠的刻石名家,堪稱「近代名人題刻博物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