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讚國觀點:沉默不是金,何來螺旋?

2019-12-02 06:50

? 人氣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民調低迷,他反其道而行要支持拒答民調,或者唯一支持蔡英文,其實是一種阿Q行徑。(蔡親傑攝)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韓國瑜民調低迷,他反其道而行要支持拒答民調,或者唯一支持蔡英文,其實是一種阿Q行徑。(蔡親傑攝)

在2020年1月11日總統大選投票前,中國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市長的民調,從5月起一路下跌,幾乎兵敗如山倒。許多泛藍支持者不免鬰卒,又無力可回天,惶惶不可終日。韓國瑜的回應是,「得民心得天下,得民調得痔瘡」。不管是否合乎邏輯,他的論述實在有够阿Q。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豈止韓國瑜阿Q,許多政客、記者、專家和學者,特别是具有藍色傾向的人,也有類似毛病。不過,不像韓國瑜口没遮攔或言語粗俗,他們用詞收歛(張善政算是例外),也會讀點書與看些期刊論文,嘗試在理論上,替韓國瑜的困境尋求合理化的下台階。書生之見,有時也有縛鷄之力,至少可以摇旗呐喊。

因為幾乎所有的民調都有不少人尚未决定或不表態(數目大概介於10%到30%上下),一些專家和學者引用沉默螺旋理論,解釋韓國瑜的民調趨勢。他們估計,更堅信,韓國瑜的民調看似落後蔡英文一段距離,事實並非如此,還後勁十足,在投票當天一定猪羊變色,翻盤逆轉。

理由不外兩點,背後的假定都必須站得住脚,才會有點說服力:第一,支持韓國瑜的人,不論向心力如何,在接到電話民調訪問時,全部很有默契,忍氣吞聲,堅决不漏口風;第二,所有支持韓國瑜的選民,在投票當天,會傾巢而出,大軍如蝗蟲過境,讓蔡英文措手不及,殺個民進黨片甲不留。

任何有常識或知識的人,只要稍為思考,應會發覺這兩個假定都經不起檢驗。

第一點,不可思議。有哪一個龐大組織能够全面策動韓粉,在他們被隨機抽樣選中時,稍安勿躁,閉口不談投票意願?即使韓國瑜於11月28日公開呼籲支持者,在未來民調「一律拒絶回答」,也難以保證所有人會接觸和接受指令,並像傀儡木偶,毫無自主能力,静待發落。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韓國瑜更進一步要選民「唯一支持蔡英文」,以彰顯民調做假。表面上,這是非典型的競選手段,頗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壯烈,相當有創意,一新耳目,很可能讓民調機構進退兩難(他的要求不見得兑現,但卻是個不易測量的自變項)。深一層看,韓國瑜離棄甲卸兵,不過一步之遥,除了耍頼的輸不起心態,台灣俗話所說的「不會駛船,嫌溪灣」,差可比擬。

韓國瑜的懇求恐怕是急病亂投醫,為了可能繼續下跌的民調,設定一個「料事如神」的口實。原因無它,他可以宣稱選民聽話,擺出兵不厭詐的架勢,絶地抗争假民調的進撃。反正,成也民調,敗也民調,說不定瞎猫還碰到死老鼠。

反過來說,如果支持的人那麽「愚忠」,赴湯蹈火在所不惜(還有什麽傷得了鐡打的韓軍?),韓國瑜大可號召他們無論何時何地,堅守電話陣地,「一律回答」民調。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系主任胡幼偉就如此獻計過,自以為是奇謀,秀才遇到兵,相當諷刺。

第二點,根本不可能。最近幾次總統大選投票率全不到80%,2016年更低到66%。那些不投票的人,不論賭爛或力有未逮,絶無可能是清一色的泛绿或泛藍選民。這種系統化的不投票選民結構,根本不存在於兩黨體制的民主國家,台灣也不例外。

韓國瑜或蔡英文的支持者再如何死忠,大選當天,總有一定比率的人會因不同藉口,放棄或無法投票。由於這些不投票的人很可能隨機分配,對兩黨候選人的殺傷力難免相互抵消,不致左右大局。要達到百分之一百的投票率,只有在獨裁或高壓的體制下才可能。

死馬當活馬醫,對政治人物,或許是不離不棄的表徵。不過,支持韓國瑜的專家和學者以沉默螺旋理論為出發點,合理化一個不合理的假定(所有不表態的受訪者全部一面倒的支持特定候選人),簡直不知所云,更欠缺美國社會學者C. Wright Mills主張的社會學想像,尤其是批判思考的能力。

有些台灣學者針對美國政治歷史學者Allan Lichtman觀察總統大選經驗提出的13點是非題公式,稍作修改,便斷言「唯整體而言,蔡英文總統連任的機會不大」,就不免犯了時空情境難以有效比對的盲點。美國的政經環境與社會結構,更别提歷史因素,都跟台灣的相去甚遠。

舉個例說,在保守程度上,美國的共和黨也許比較接近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兩者卻有意識形態的差别(前者反共,後者親共);在開放程度上,美國的民主黨未必等於台灣的民進黨(前者多少親共,後者反共)。另外,美國的近鄰—加拿大和墨西哥—從來没有武力攻撃美國的意圖,不像海峽對岸的中國,恨不得隨時揮兵跨海,或發射飛彈,把台灣夷為平地,據為己有。

理論的跨國運用,因此不能照單全收,學者總得思考「橘越淮而枳」的問題。所謂沉默螺旋,是一個牽涉民意與傳播互動的政治理論,已有40多年歷史。理論的來龍去脈有些學術上的争議(背後的政治意涵是精英統治,因為民意可以操弄,民主就不可靠),雖然歷久不衰,又多少有實證研究,但證據不足。

20191130-總統蔡英文、民進黨立委蘇治芬雲林縣海線聯合競選總部30日舉辦成立大會,號召超過1萬5千名群眾到場力挺,除了蔡英文親自到場,重量級黨公職也到場力挺。(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提供)
套用國外的理論分析蔡英文連任機率低,並不可靠。圖為蔡英文為蘇治芬站台(蔡英文競選辦公室提供)

一項2017年的Communication Research(傳播領域頂尖期刊)研究指出,意見環境與意見表達的正相關係數是r = 0.10,就統計的强度而言,非常薄弱,幾乎不用當真。學術研究的一個起碼知識是,統計上的顯著數據並不等於社會效應上的顯著。不管再如何嚴緊,大衆傳播研究的發現頂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解决社會難題(如網路上的政治霸凌或假新聞),還言之過早。

依Elisabeth Noelle-Neumann 1974年提出的理論,簡單說,沉默螺旋的前提假定是,人們在表達意見前,不管是當下(被訪問時)或事先,都知道周遭環境裏對社會議題正反意見的分佈,這個資訊認知有兩個傳播來源:大衆傳播媒介與人際互動(家人、親戚、同事、朋友或路人甲等)。人們獲得的資訊交互作用,構成意見環境,從而可能影響他們的意見表達。

台灣學者似乎假定,在日常生活中,就重大社會議題來說,絶大部分的人常關注民意調查的結果,也不時會跟身邊的人談論他們的看法。換句話說,台灣人基本上是政治動物,而非經濟動物。這是一個很大的假定,缺乏因果關係的明確數據佐證。

事實是,台灣到底有多少人會留意民調談些什麽?「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3.0個百分點」,對大部分人來說,又代表什麽,特别是在總統競選期間?選民不笨,只是這個統計上的或然率,離他們在意的切身問題(就業、待遇、物價、房價、教育和醫療等),無疑太遥遠,不易具體感受。

就算絶大部分台灣人都知道民調所描述的狀況,根據沉默螺旋理論,如果他們發覺自己的意見跟多數看法(其實可能未必)相左,因為恐懼被孤立,很多人會選擇閉嘴。時間一久,一旦越來越多的人保持緘默,一個螺旋狀的沉默走向,於焉成形。亦即,沉默螺旋的理論有個時間或過程層面。在一個時間定點所做的民調無異以管窺豹,目前没有任何證據顯示選舉民意呈螺旋狀演變。

四十多年前,網際網路、手機和各種社交媒體並不存在,在意見的自由市場裏,電視與報紙當道,一般人想公開表達意見的確很不容易(讀者投書畢竟有限,電視時間想都别想),大衆傳播媒介與人際傳播自然是他們了解社會脈動的途徑。如果他們在乎别人的看法,或不願意得罪人,也就可能受到反方意見的干擾,三緘其口,沉默螺旋的效應大致還說得過去。

從韓粉到處出征,或霸凌非我族類(包括攻撃美國在台協會網站)的行為看,誰會相信支持韓國瑜的人會「駡不還口」,除非他們都是有組織的假帳號。比較可能的是,他們不甘寂寞,不分青紅皂白或不分是非,只要是逆我者,如臨大敵,一律殺無赦。對他們來說,沉默或許是弱者的表現,誰的聲音大,就可能製造多數輿論的假象,宰制對方。如果有沉默螺旋,合理的推測應是反其道而行(被打撃的一方噤若寒蟬)。

在目前台灣的政治生態裏,社交媒體應有盡有,意見表達的管道通暢無礙,也許還泛濫成災。衆聲喧譁,誰都可以在不同平台上取得正反雙方的資訊,或各事其主,大放厥詞。既然沉默不是金,何來螺旋?

*作者為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教授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讚國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