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淳文專文:學術自由與民主

2019-11-24 06:20

? 人氣

作者指出,民主社會下的政治力(國家)與經濟力(企業資本家)紛紛搶進大學等教研機構,為的就是想要控制知識分子,並想要透過教育來培養政權的效忠者。圖為台大校園。(資料照,風傳媒攝)

作者指出,民主社會下的政治力(國家)與經濟力(企業資本家)紛紛搶進大學等教研機構,為的就是想要控制知識分子,並想要透過教育來培養政權的效忠者。圖為台大校園。(資料照,風傳媒攝)

前言

過去我們長期沉溺於「亞洲四小龍」的稱號,習於以自己的經濟發展成就為豪。其實中華民國迄今的民主法治發展成果,遠比經濟發展成就更為重要;因為要讓國家富起來不算特別難,現今亞洲各國大都也逐步走上富有之途。真正困難的是除了溫飽之外,還要能夠進一步建構民主法治社會。而民主法治價值與其理念的滋長、宣揚與實踐,就像所有的知識、價值與文明的生成與傳承一樣,都必須要以學術自由為前提。只有在不論是國家政治權力部門還是社會部門,二者都能對學術自由抱持尊重的態度,經濟與民主法治才有可能二者皆逐步發展起來。然而,企圖影響或甚至是抑制學術自由的力量始終存在,且此股力量的消長往往決定了國家社會整體的榮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學術、文明與大學

學術研究活動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締造文明與促使文明演進的推手。沒有學術研究自由,知識無法滋長,文明無法演進。中古歐洲近千年的宗教控制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學術發展,例如因宗教因素禁止人體解剖而阻礙醫學進步,就是最好的例子。反之,在逐步解除宗教桎梏之後,歐洲開始蓬勃發展,以極快的速度推動文明演進,並主宰全球事務數百年,迄今不墜。歐美國家之所以能引領文明發展,正是因其能締造一個學術得以蓬勃發展的自由空間,使得這些國家能產生思想並擁有知識,進而擁有了宰制全球的力量。

除了自由的發展空間之外,學術研究還要有基本的經濟條件與社會條件為其前提。先就經濟條件而言,其實就是兩種經費:一是研究者自己生存所需之經費,一是研究工作所需之經費,也就是包括器材、設備與人力等各類經費。作為思想家,或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研究所需之經費相對較小;但若是科學家,往往研究所需之各類經費極為龐大,遠非個人所能承擔。包括大學在內的各類學術研究機構的設置,將學術研究從原本是「個人化」與「非制度化」的情境,轉變為「機構化」與「制度化」,此與科學研究所需之經費龐大密切相關。再就社會條件而言,思想的散播與知識的運用,需要存在公共論壇(精神與意見市場)與自由經濟市場(物質市場)等兩種市場。公共論壇作為思想散布與意見交流的精神平臺,讓分享、辯論、批判與對話成為可能。如此得以產生思想與知識,促進文明演進,讓人們得以更接近事實與真理。自由經濟市場則是一個開放的競爭環境,讓各類知識的運用得以在自由競爭市場上檢驗,市場的回饋既是研究者努力之報償,同時也能引導研究的更新與深化。

在另一方面,因為學術研究能產生知識,而取得與掌握知識就是掌握力量。若是能夠成立研究與教育機構,其既可掌控思想與知識,亦能聚集研究者與培訓菁英;此自然成為各方勢力所高度關注之事項。西方之「大學」正是在此背景下,先由宗教勢力所設立,希望透過神學研究統一天主教之思想與教義,並且透過教會所設置之學校傳遞教會的官方思想。歐洲中世紀大學之設置,往往需要取得羅馬教會之特許,同時也要得到大學所在國之國王的認可。國王認可的內容,就是承認大學在王國之內享有獨立自主的特殊地位,不受王權直接管理統治。在教會的羽翼下,大學不受世俗權力(即王權)所管轄,但其用於對抗王權的獨立自主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亦得以排除教會的干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