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年代與當代自由人主義-《自由的選擇》選摘(3)

2016-12-17 05:50

? 人氣

錯誤解讀蘇聯經濟體的人,不只薩繆爾森一個。保守主義歷史學家李‧艾德華斯(Lee Edwards)提到小阿瑟‧斯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一九八二年去過莫斯科之後他說,在商店發現更多東西,市場有更多食物,街上有更多汽車,『不知道什麼原因,除了魚子醬,幾乎所有東西都更多了』。斯萊辛格說,雷根執政的美國『認為蘇聯處於經濟與社會崩潰邊緣,只要發生一件小小的事就會崩潰……真是在說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加爾布雷思在一九七三年去了一趟中國之後以為,「中國正在設計一套高度有效的經濟制度,這是沒有太大疑問的事。」[1]當時中國正從幾乎摧毀社會與經濟的文化大革命中站起來。加爾布雷思在一九八四年到蘇聯兩個月。就在蘇聯快速衰敗不久之前的兩個月,他的看法是,「由於蘇聯制度的機能還不夠完善,有些美國人因此認為蘇聯正深陷危險的崩潰危機中。但針對這一點,我是強烈懷疑的;我認為這不是稱職觀察家的見解。」就像薩繆爾森的肯定,加爾布雷斯所謂的「稱職觀察家」,是完全錯誤。一九八九年,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萊斯特‧瑟羅(Lester Thurow)稱讚蘇聯的經濟是「了不起的表現」,並說「它今天的經濟成就足以與美國相提並論。」

耶魯的歷史學家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知名著作《霸權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書中提及,「從史達林統治的最後這幾年以來,蘇聯以及整個蘇維埃主導的地區所達成的經濟進展,實在非常了不起。這幾十年,這個地區在很多方面都比東歐地區改變得更大。」雖然他提到蘇聯的某些經濟缺陷,但幾年後,他的綜合分析並未成為標準的看法。

薩繆爾森、斯萊辛格、加爾布雷斯、瑟羅、甘迺迪,在經濟與政治的討論上,尤其是在知識分子圈子裡,一直都是熱烈參與的人。但是,對於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共產主義在蘇聯、東歐、中國,以及其他地方數十年的發展與運作,他們的看法都錯了。海耶克與傅利曼才是對的:一個依賴私有經濟以生產大部分私人消費的產品與服務的制度,比一個命令或獨裁式的經濟體更有效率、更有成效,也更有生產力。

chicago 02 300.jpg(圖由時報人文線提供)
自由的選擇:一九八○年代與當代自由人主義(圖由時報人文線提供)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的《自由的選擇-芝加哥自由市場經濟學派的演變史》一書,作者為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UCSB)經濟系教授,教授經濟思想史。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