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Libra的系統性風險與金融體系的合法性危機

2019-11-08 05:50

? 人氣

這些系統性風險因素,依目前Libra的架構設計來看,並無解決良方,加上臉書太過政治不正確,陷入美國黨爭無法自拔,而歐盟諸國又對美國背景的、具壟斷性優勢的互聯網科技平台愈發抵制,Libra若想順利上線,妥協是必要的。關鍵在於進入既有的金融監理體系。問題是該如何進?以下提供幾個思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臉書成立或收購一間銀行,或是在意圖推動Libra的地區分別收購或參股當地銀行,並導入Libra區塊鏈技術並開放數據共享,成為這些銀行之間互聯互通的大平台,或退而求其次,為這些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技術供應商。這基本上是騰訊在中國大陸推動微眾銀行的策略遍體。臉書若採此策略,最自然的作法是先在美國本土開始。不過在美國「新布蘭迪斯學派」推動反科技巨頭壟斷的風潮下,這個策略有一定難度。即使能化解壟斷疑慮,臉書銀行的遵法合規費用比起傳統華爾街金融機構可能更高(還不考慮必須加碼的華府遊說公關活動費)。

胡一天專欄(美國的銀行與債券業者必須面對的監管環境,資料來源:JPMorgan)
美國的銀行與債券業者必須面對的監管環境(資料來源:JPMorgan)

(二)Libra協會成為各國央行數位貨幣的代理運營商,並在央行數位貨幣尚未完全取代該國M0貨幣基礎之前,讓Libra用戶所形成的數位貨幣區與該國法幣之間成立某種類似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各國政府之所以對央行數位貨幣積極研究但仍然不敢像中國大陸那麼積極進取的主因,除了研發進程落差之外,流動性風控也有很大關係。央行數位貨幣等於央行發行的債券,一旦在市面上直接流通,這種被定義為最安全、最優質的債券必定會對其他商業銀行與金融機構所發行的債券發生某種程度的排擠效果。當出現流動性風險時,商業銀行的存款可能會轉換成央行數位貨幣,若又被用戶從網路銀行中提出轉存到其數位貨幣冷錢包,可能會影響商業銀行的LCR與NSFR,除非在出現這種情況時,當用戶的存款轉成央行數位貨幣時,該筆存款在回流到央行後,又由央行回存商業銀行。如此一來,無論用戶怎樣搬存款,從央行觀點,無非左口袋搬到右口袋,反而可能協助金融穩定。

(三)中央銀行必須在認識到金融業同時是網絡業與數據業之後,將系統性重要的互聯網平台與其所支持的全球級穩定幣視為金融市場關鍵基礎設施並納入其監理範圍。具體而言,就是如英國央行所考慮的,讓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在央行開戶,從而有機會取得央行的流動性支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Brunnermeier教授在其最近發表的《貨幣的數位化》論文當中,提到了金融服務因為互聯網平台的出現,發生了輸入與輸出「逆轉」的現象。這些互聯網平台與用戶在平台上所產生的大數據及其依託用戶行為,成為金融服務自然發生的場景。在這樣的世界中,傳統金融機構因為不是原生於這種數位生態系中,根本沒有著力點。銀行不是提供金融服務的唯一窗口,反而成為服務金融平台的眾多供應商之一。因此金融監理機構必須納管具有金融能力的互聯網平台。更深一層看,這等於是將金融服務與數據服務視為一種廣義的資訊服務的一環。金融監理機構得以納管的藉口,即是由數據驅動的金融服務與相關的金融商品的販賣渠道與流通模式,可能會造成金融穩定的風險。中國大陸推動央行數位貨幣採用的兩級發行模式當中,將騰訊、阿里巴巴、銀聯與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與中國農業銀行選定為首批獲得央行數位貨幣的指定運營商,亦是這個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