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唱民謠:《百年追想曲》選摘

2019-10-07 05:10

? 人氣

取自「許石音樂70年特展」臉書粉絲頁

取自「許石音樂70年特展」臉書粉絲頁

佇建設公司食頭路的阿榮,暗時兼差送貨經過中山堂。今仔日有表演,外面人真濟,聽講入場毋免錢,阿榮決定入來去看鬧熱。

軁(nǹg)過人縫看見臺頂,新奇的舞蹈當咧演出,親像有人相偝(sioāinn)咧扭動,面看來閣歪歪怪怪,動作也真趣味。

趁音樂停睏「後一首是啥歌啊?」阿榮問邊仔手提節目單的觀眾。

「是⋯⋯〈思想起〉⋯⋯」阿榮聽見腔口怪怪,想講:耶,是外省人⋯⋯

兩人用國語閣開講一下,對方講伊是來採訪的記者,本來翕(hip)相了就欲轉去交稿,感覺真趣味就閣看落去。

一陣品仔(phin-á)聲佇全場迴響,幾項樂器也漸漸加入。

兩人相頕頭,目睭閣看臺頂。

* * *

八個查某囡仔撚跤細伐行出來,合唱「思-啊-想啊-枝-!日頭-出來滿天紅……」

唱完第一葩,樂器節奏有較緊小可,裝扮作穡人(tsoh-sit-lâng)的少年家對後面輕輕唱出聲,清朗響亮,那唱那行到舞台中央。

八个女歌手閣接落去唱一葩,唱到「阿哥轉去妹無伴⋯⋯親像轆鑽刺心肝⋯⋯」予人放捨的心情引人心酸。

音樂暫歇,查甫歌手牽長音:「噯唷——噯唷喂⋯⋯較媠彼个阿娘啊底叫我⋯⋯」

阿榮起雞母皮,這首歌有佇電台聽過,現場看表演是第一擺。男女歌手對唱,按怎悲傷、按怎無法挽回查甫的心⋯⋯是外呢仔悲哀!

最後一个音停睏,阿榮親像對夢中精神彼款,看見邊仔有一位小姐人仔、提出手巾仔咧拭目屎,心內想:有影予人真感動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前述這段故事,依據的是當年記者側面記敘許石民謠音樂會的過程,模擬一個觀眾被現場歌聲吸引,不由得佇足聆聽「臺灣鄉土民謠發表會」的見聞。以1960年9月13日許石在中山堂舉辦的發表會為例,當年的節目冊上有演出歌曲簡譜、演出照片與新聞剪報,主要男歌手是劉福助,女歌手有廖美惠、王美惠和林鐘伶等人,演出〈挽茶相褒〉、〈病子歌〉、〈桃花過渡〉、〈思想起〉、〈牛犁歌〉與〈卜卦調〉等鄉村歌曲,歌手們都戴著斗笠,打扮作農人,搭配布馬陣的牛頭、牛犁,還有臺語俗稱「公揹婆」(kong-āinn-pô)——也就是所謂的「老揹少」的演出;在〈鬧五更〉的演出裡,女歌手拿著手絹,與拿扇子的文人互動,呈現藝旦曲風格;〈客人調〉的歌手登臺,身上穿著一件寬布衫,肩膀還挑著扁擔;至於〈杵歌〉和〈山地好〉等「山地歌曲」則由朱豔華演唱,與其他多名舞者一同穿著原住民族傳統歌舞服飾上臺共舞。

上述「臺灣民謠」概念的演出,其實只是全套節目的三分之一。許石當年將整場節目安排成三個部分:「第一部臺灣歌謠」——演出許石作曲的臺語歌、「第二部中國歌謠」——演唱知名華語歌曲,最後才是「第三部臺灣民謠」,此三部分各別演出10首歌左右,全場一共演奏約30首歌曲,最後再全體集合登臺,齊聲合唱〈終歸我勝利〉。

這套節目主要匯集了許石回臺以後的歷年音樂作品,特別強調民謠的採編成果, 由他的學生們演唱,而他主要負責「大王管弦樂團」的指揮工作,流行音樂家林禮涵擔任鋼琴伴奏,舞蹈家王月霞則編排舞曲作為主要視覺效果。

在早期許多記述資料中提到,許石在1953年就開始舉辦民謠演唱會,不過,就目前可確認的第一手文獻來說,許石的民謠發表演唱最早的一場,應是1960年2月12日在臺北國立藝術館舉辦的發表會。

在許石最主要的作詞搭檔許丙丁相關文獻中也指出,〈卜卦調〉、〈鬧五更〉和〈丟丟咚〉等民謠填詞是在1960年1月22日脫稿完成。也就是說,這批作品在填詞完成3週後就正式發表。

實際上,許石早期發表的創作歌曲就略微帶點民謠的影子。1946年的〈南都之夜〉是他的作曲第一號,創作淵源就與民謠有關;1959年「許石作曲十周年音樂會」裡發表的一首〈思情怨〉,也就是後來的〈三聲無奈〉,係「恆春調」的衍生創作。在當時的演出特刊裡,黃國隆曾撰寫專文介紹許石的創作特色,就格外強調許石作曲經常運用「臺灣古典音調」、「顯出古色古香的鄉土情調」等語,暗示了許石作品本質的「民歌基因」。在1960年2月的這場音樂會,許石正式將「鄉土歌謠」、「民謠」的概念推出,並冠名為音樂會的主題。

在許石文獻裡有著大量《臺灣鄉土民謠演唱會》的演出專冊,作為表演節目表,仔細看又可分出至少三個版本,封面相當類似,開頭都附有許丙丁的〈寫在許石鄉土民謠演唱會前頭〉一文。文中提到:「黃臺北市長大力首先在臺北國立藝術館發表,意外獲得美國新聞處,諸公私營廣播電臺,諸先生讚賞,因此,決定全省巡迴獻唱,懇請大方指教與協力」

文中提到的「黃臺北市長」,指的是1957年至1961年8月間任職臺北市長的黃啟瑞,他也是封面題名的題字人。由於這場發表會激起熱烈迴響,於是展開巡迴演出。而後4月5日在臺南世界戲院演出,5月14至15日在臺北永樂戲院舉辦。第一版《臺灣鄉土民謠演唱會》小冊子,就是這次南北巡迴印行發送的出版品。

自此而後,許石積極展開民謠巡迴演出事業。這一波南北巡迴演出後,同年9月,在臺北中山堂那場表演就顯得更為盛大,除了事先的宣傳報導外,演出後還有相關評論在報章發表。

從這些新聞報導中也可以發現,同套節目還曾在兒童樂園藝術館演出,10月下旬更計畫前往菲律賓進行公演。據當時團內第一男主角劉福助的記述,他們先後在臺北、臺南與高雄等地演出,他對臺北的藝術教育館和高雄的壽山戲院這兩場演出有印象。一團三十多人一起搭卡車,從臺北一路南下巡迴演出,在臺南的演出是許丙丁出面贊助的,許丙丁還宴請團員,招待大家去運河乘船遊覽。至於去菲律賓的計畫,是一位回臺華僑欣賞演出之後提出的邀約,後來因劉福助接到兵單,導致第一男主角無法出國表演,全團乃放棄去菲律賓的想法。

據劉福助的觀察,由於當時沒有歌廳,臨時調動這麼多人一起生活和行動,又久久才演出一次,票房如果沒有接近滿座,基本上是不足以結算戲臺、飯店和樂團等成本開銷,實在入不敷出。

在巡迴期間,許石也撥空將當時演出的主打民謠歌曲錄音,關於錄唱片這件事,劉福助也是記憶深刻,許石手稿曾提到,由於演出受到「美國新聞處」的矚目與支持,因而受邀前往美新處位於南海路的錄音室錄音。交響樂團的樂手共有十多位,由許石負責指揮演出,由於必須跟樂團配合同時演出,只要有人出錯,就得全部從頭再來。但因為練習充份,表現不錯,竟只花了一天就順利完成三張專輯的錄音工作。

 

許石團隊錄音的地方在南海路的美新處林肯中心,是美新處電臺的所在地,亦即今天「國家二二八事件紀念館」。「美國新聞處」(United States Information Service)在當年是非同一般的單位,是臺美邦交時期美國新聞署成立的海外新聞單位,透過新聞媒體和電臺,進行支援美國外交政策的宣傳工作。據歌壇記述,早期臺北唱片界多在孔廟附近的「和鳴錄音室」錄音,該錄音室由葉和鳴成立,利用美新處淘汰的錄音器材搭造起來,而葉和鳴原先就是美新處的員工,可能的情況是,葉和鳴仍未創辦錄音室,許石或許是透過葉和鳴的居中牽線,借用美新處的錄音室錄音。

後來這批錄音作品分別以大王商標編號為「KLK-60」、「KLK-66」、「KLK-67」,並整編為「臺灣鄉土民謠全集」。全集首度整編應該是在1962年之後,編號在前的還有三張,分別為KLK-57、58和59,錄音時間不一定比較早,約莫都在1960年至1961年間,例如當中〈南都之夜〉註明是「池真理子小姐來臺公演音樂會在國泰戲院實地錄音」,由許石、廖美惠演唱,跟報章新聞搭配驗證,時間應是在1961年3月。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一首特別可愛的歌曲〈一隻鳥仔〉,許石安排了自己的三個女兒錄音演唱,當時她們的年齡大概只有五到七歲,聲音活潑稚嫩,唱法卻不失穩重,是很有意思的兒歌作品。

這6張歌唱專輯後來彙整成一套《臺灣鄉土民謠全集》,再加上後來製作的各種民謠和臺語名歌演奏曲專輯,全套完整版共13張,成為「大王唱片」製作塑膠唱片後的主力商品。除此之外,1965年左右許石又補作一張民謠演唱專輯,為太王唱片發行編號「KLK-64」。整體來看,許石曾收入「臺灣鄉土民謠」的歌曲唱片共有7張、內容共47首歌曲,可說是許石民謠採編的心血結晶。

唱片製作是許石推廣民謠理念不可或缺的一環,也確實發揮了莫大的影響力。在《臺灣鄉土民謠全集》推出後,除了許石的大王唱片之外,坊間也開始出現民謠唱片,如合眾唱片公司製作的《中國民謠臺灣篇》專輯,由林禮涵編曲,知名歌星吳晉淮和張淑美灌唱,其中多首歌曲與許石所採編的作品雷同。原先是國小老師出身的林福裕(1931-2004)也在此時期投身唱片業,主導幸福唱片公司在1965年7月出品《臺灣民謠集》專輯,由「幸福男聲合唱團」以重唱和聲的方式演繹民謠,引起相當不錯的迴響。而當年在嘉義中學讀書的簡上仁,在父親開的電器行裡聽到許石的鄉土民謠唱片,覺得曲調熟悉卻又新潮動聽,也在心中埋下追索民間歌謠、推動民謠薪火的種子。

許石的民謠採編作品,結合鄉土情懷與音樂魅力,藉著巡迴演出、廣播電臺與唱片散播各種管道,慢慢培養了一批聽眾,帶動大眾潮流,對臺灣流行音樂發生莫大的影響。

《百年追想曲:歌謠大王許石與他的時代》(蔚藍文化)書封。
《百年追想曲:歌謠大王許石與他的時代》(蔚藍文化)書封。

*作者黃裕元,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職於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研究組,主要研究早期歌謠、流行歌曲,並進行臺灣本土唱片的典藏整理與研究。朱英韶,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所畢業,文字工作者。本文選自兩位作者合著之《百年追想曲:歌謠大王許石與他的時代》(蔚藍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