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誠泰觀點:從金鐘獎看台灣電視產業的下個十年

2016-10-14 07:10

? 人氣

圖為第51屆廣播金鐘獎入圍記者會暨金鐘禮讚現場。(三立提供)

圖為第51屆廣播金鐘獎入圍記者會暨金鐘禮讚現場。(三立提供)

一年一度的台灣電視金鐘獎頒獎典禮10月8日在臺北舉行,大陸關注者甚少。在台灣綜藝和戲劇衰落的今天,台灣電視產業是否有機會重振旗鼓?台灣電視產業的發展歷程是否能帶給大陸一些啟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金鐘獎的視野局限

電視金鐘獎是台灣本土最受關注的獎項之一,在台灣的網路平臺討論熱烈,但對大陸和海外觀眾來說,金鐘獎是台灣「三大娛樂獎項」中最不具吸引力和知名度的頒獎典禮,因其主要評選對象為台灣的電視節目、劇集和從業者,至今獲獎的台灣以外人士不足十人。

有別於台灣電影在華語圈的不俗表現,近些年台灣本土電視產業的發展,無論是綜藝節目還是劇集,都大顯頹勢。曾經赫赫有名的綜藝節目相繼結束了生命,如蔡康永、小S放棄多年來受到兩岸觀眾熱捧的《康熙來了》,轉而拍攝電影、主持大陸的網路綜藝。曾在台灣電視產業表現突出的編劇、導演和藝人紛紛看好大陸市場,赴大陸投資、拍攝、上節目。人才的外流造成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本世紀頭十年在華人世界表現亮眼的台灣偶像劇,最近五年間製作水準、演員演技都低得可憐,連台灣人都懶得看了。

康熙來了在2004年1月5日開播至今,由於蔡康永(右)和小S(左)兩人在主持風格上的差異,還有兩人默契十足的合作,讓這個節目受到不少觀眾喜愛。(取自蔡康永臉書)
2004年1月5日開播的《康熙來了》,走過十二年後宣布停播,蔡康永和小S,不約而同轉向大陸發展。(取自蔡康永臉書)

現今台灣人對一些常年在大陸發展的藝人發出鄙夷或不滿,某種程度上是對台灣電視產業有人才沒市場、有想法沒資金的焦慮。設想如果將金鐘獎擴大成兩岸三地乃至華人世界的電視獎項,其名望和價值會大大提升,不過50年都沒這樣做,且蔡總統執政下的文化部不會同意,此路恐難以通行。金鐘獎的視野局限似乎也反映了台灣本土電視節目自我限縮的態勢,本土節目只將眼光放在島內,那麼人才的外流、觀眾的喪失、市場的局限都是必然的結果。

有理想的電視人帶來一線曙光

此次金鐘獎最大贏家——電視劇《一把青》,榮獲13項提名、6項大獎。該劇親赴南京和上海選角、考據和拍攝,講述從抗日戰爭勝利到國民政府遷台這段歷史背景下,空軍眷村發生的故事,是台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電視劇作品。無論是劇情、場景、人物形象的刻畫,還是對白的設計、演員們的演技,都非常出類拔萃,電視劇情節相較于原著(白先勇的同名短篇小說)進行了大量修改和補充,但仍然是著眼大時代裡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從主人公們的抉擇中看時代的悲傷與殘酷,戰爭下人性的扭曲和情感的紛擾,得到了很多觀眾的青睞。中國大陸的網路上,也可見不少網友追捧這部台劇,豆瓣電影的評分高達9.1/10。在台灣文化在大陸日漸式微的當今,《一把青》是台灣電視產業很好的榜樣,但拍攝當初卻鮮少人看好,在中途還遭受撤資危機。導演曹瑞原不惜舉債將它拍完,導演、演員和幕後團隊都付出了極大的心力,導演說,他真的很想為台灣做點什麼,尤其是在戲劇圈最艱難的時候,他不能放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