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UBER真能賠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2016-09-02 06:50

? 人氣

最後,在計算上EBITDA也比較接近營運現金流(Operating Cash Flows),但計算不如營運現金流複雜,所以可以作為簡單的營運現金流估算,讓人迅速地判斷公司的營運模式是否能產生現金利潤,而非單純是會計利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所以不論從任何層面來看,EBITDA都遠比稅後淨利適合用來評估新創的營運健康程度。了解到這一點之後,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Uber半年產生高達十二億七千萬美元的EBITDA損失,表示營運本身非常不健康。

這個損失和Uber投資多少在研發和設備一點關係都沒有,因為EBITDA已經移除折舊攤提的部分。剩下來的與公司營運有關的減項,包含產品成本(COGS)、市場行銷費用(marketing)、銷售(sales)以及一般與政費用(general & administration)。以Uber這種平台公司來說,沒理由一般與行政費用會很高,市場行銷來說Uber光是免費的新聞標題就多到爆,不需要下電視或平面廣告。所以關鍵只剩下兩個減項:產品成本和銷售費用。

其實Uber營運的問題就出在這裡:不管歸到產品成本或者銷售費用,他對於司機和新用戶的「補貼」都是逃不掉的變動成本——越多司機,越多新用戶,越多搭乘次數,就得補貼越多,營運虧損就越大。

讀者也許會說:「這不是大家早就知道的嗎?這公司都靠補貼,根本就不賺錢啊!幹嘛繞一大圈解釋這麼多?」

這話也對也不對。當我們說一間公司不賺錢時,我們通常指的是稅後淨利。如果一間新創有健康的商業模式而且在高速成長,它會不斷透過外部募資大筆投入研發和設備,因此折舊攤提的部分會把這間新創的稅後淨利長期壓在負值,儘管營運本身可能是賺錢,甚至已經開始產生正向的營運現金流。

舉例來說,Youtube在創辦前幾年投入的研發和設備費用,幫助它成功地取得高速使用者人數和影片數量的成長,這些研發和設備費用可能在前幾年攤提完成,但他們所帶來的網絡效應到今天都還是Youtube核心競爭力的一部份。換言之那些投資有著遠超過會計上折舊攤提規定更長遠的經濟效益,因此早年稅後淨利上的會計虧損其實並無法反應實際的營運。

但以Uber洩漏的數字來說,他的不賺錢則是紮實的不賺錢,因為長到這麼大的規模,理論上過了規模經濟的臨界點,但EBITDA卻還是嚴重負值,這是本業營運就不賺錢的結果,而其罪魁禍首當然是和世界各國競爭對手兩敗俱傷的補貼大戰

當然所有投錢進支持這場燒錢大戰的投資人,心裡打的算盤都是有一天Uber的對手會不支倒地,Uber就會獨佔汽車共享的市場,然後就可以調高價格來歡喜收割。但這個想法有一個根本上的邏輯弱點:如果在多數服務種類和區域,價格調高到比既有的解決方案(如計程車)高的話,Uber是否還能擁有大量的使用者和交易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