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被華爾街嘲笑的指數型基金,成了投資人的圭臬,約翰柏格的「愚行」

2019-08-14 18:00

? 人氣

世人一開始嘲笑,後來開始模仿

第一指數型投資信託遭遇來自業界的強大阻力。華爾街有很多人痛恨柏格對這個產業的暗諷,將這檔信託稱之為「柏格的愚行」(Bogle’ s Folly)。時任富達公司的董事長愛德華.強森(Edward Johnson)的反應最經典,他宣稱:「我才不信會有那麼多投資人僅賺到平均報酬率就心滿意足了。」另一位基金經理人則說指數型投資是「通往平庸的大道」。態度最激烈的應該是某些不知名的股票經紀人,他們流傳著一張海報,上面寫著「指數型基金一點都不美國」,另一張則印著一句反問句:「平庸的腦外科醫師能讓你滿意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這些態度來看,基金1976年8月的公開招募結果慘不忍睹,也就沒什麼好意外的了。在主辦投資銀行與券商的支持下,柏格和其他董事預計要籌得1億5000萬美元(以2015五年的價值計算,為6億2400萬美元),但最後只募到了1140萬美元。這樣的結果促使主辦公開招募的單位建議柏格就此打住,但柏格拒絕投降。為了克服資金根本不夠涵蓋整個標準普爾五百成分股,在不產生高昂交易成本的條件下,基金決定買進股份的代表性樣本,設法在非常接近的情況下追蹤指數(之後基金壯大到一定程度,便買齊了所有的指數成分股)。

一開始的風雨飄搖持續一段時間,耗了6年,再加上合併了一檔主動式管理基金,才讓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億美元。然而,到了1987年,追蹤指數的資金成長到10億美元。在此同時,其他公司也慢慢開始效法先鋒,1984年時富國銀行(Wells Fargo,於美國紐約,是一家多元化金融集團)推出第一檔較勁的基金,1991年富達也跟進。後來,光是先鋒五百,就擁有264億美元的投資資金,被動式管理的總資產估計近十兆美元。

指數型基金長期績效打敗主動式基金

標準普爾所做的研究指出,過去10年,簡單的指數型基金幾乎打敗所有主動式管理基金。而捍衛主動式基金的人則主張,這結果不必然永遠成立,因為就連先鋒也承認,有些期間主動式管理的績效仍優於被動式投資。舉例來說,2014年先鋒刊出的一篇論文提到,從1990年到2000年間,僅有29%的美國基金經理人表現勝過平均值,但在1999年到2009年之間,這個比率增為63%。這表示,雖然指數型投資在熱絡的牛市期間是最佳解決方案,但當市場持平或下挫時,主動式管理可以增添價值。

但長期來看,證據顯示被動式基金大致上來說表現較佳。《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Journal)利用華頓研究數據服務公司(Wharton Research Data Services)提供的數據做了一項研究,發現過去25年僅有20%大型公司主動式管理基金,績效超越標準普爾五百指數。同樣的,先鋒自有的數據也顯示,長期只有約20%~25%的主動式基金勝過大盤指數。晨星被動式基金研究總監班恩.強森(Ben Johnson)提出的數據指出,過去40年來,考慮各項費用之後,先鋒五百每年平均勝過美國大型主動式管理基金約0.5 %。一年差50個基點看起來不多,但這表示,1976年8月在先鋒投資1萬美元,如今價值為65萬2000美元,相較之下,投入主動式基金則為54萬9000美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