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俞觀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非單選題 應朝雙贏方向思考

2019-08-07 07:00

? 人氣

環保團體先前針對花蓮太魯閣亞泥礦權展限案抗議聲浪不斷。(資料照,方炳超攝)

環保團體先前針對花蓮太魯閣亞泥礦權展限案抗議聲浪不斷。(資料照,方炳超攝)

花蓮人是很好客的一群純樸居民,卻也是資訊封閉的地方。聲音出不去、鎂光燈進不來,曾幾何時,大家好像都只能從新聞上認識花蓮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期亞泥礦權展限案吵得沸沸揚揚,幾乎各媒體都大篇幅報導環保團體對亞泥與經濟部敗訴的興奮評論,但事實是亞泥在花蓮60年,早就已經是花蓮的一部分,廠區員工大多數是當地人,孩子們的課輔班和部落中公園道路的綠美化是亞泥的回饋,每年風災後的清理和重建也都有亞泥的身影。如果你也熱愛這片土地,歡迎你來看看,不要從環保團體口中、從空拍照片上認識花蓮。

玻士案部落會議總幹事林志明說,多數族人都支持亞泥,願意啟動諮商同意權,幫助亞泥展延礦權;秀林鄉的代表部落耆老白世義也曾經參加反亞泥自救會,但他告訴記者,亞泥做了許多安全措施,努力爭取族人信任,也被族人肯定,如今多數族人都支持亞泥上訴,不希望亞泥花蓮廠停擺。只是這些在地人的聲音,似乎敵不過網路上那些看來駭人的空拍照片,誰又真正了解,環團最喜歡渲染的那個大坑洞,是國外常見的「內凹式工法」,目的是為了在開採的同時,發揮蓄洪的效果,截住雨水避免往下沖刷。原本立意是想要防止土石流的發生,結果反倒被當成災害元兇,有誰認真思考過,40年來經歷無數颱風與地震的新城山礦場,並沒發生任何重大災害,這才是貨真價實的「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

花蓮亞泥新城礦區空拍(網友Munch,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筆者說明,花蓮亞泥採礦區的「大坑洞」,其實是「內凹式工法」,目的為防止土石流發生。圖為花蓮亞泥新城礦區空拍。(資料照,網友Munch,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外來的環團也常嚷著亞泥應該做環評,雖然依法其實並無規定,但亞泥還是在2018年委託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就空氣品質、聲音震動、工廠噪音、河川水質等七大項目進行監測,監測成果皆符合法規要求。可惜的是在少數覺青、憤青的仇商反財團思維下,在地產業投入再多用於急難救助、房屋修繕、河道清淤、電費補助乃至於原住民學生免費課後輔導班等回饋當地的工作中,竟然成為無關痛癢的贖罪券,亞泥仍舊要背上汙名。

日本311大地震後,媒體鋪天蓋地的渲染核電廠的災情,造成所謂的「風評被害」,明明經過檢驗沒有被輻射污染的農作物,卻因為不實的謠言,導致沒人敢買,許多農民就因此走上絕路。同樣的,當經濟部敗訴,礦權展延案被駁回的時候,亞泥的花蓮廠企業工會理事長黃世銘第一個跳出來,如果經濟部不願上訴,連帶影響的就是上千名花蓮民眾的工作權,已經在亞泥服務30年的部落族人林貴生也說,現在很多員工都很恐慌,有的人一份工作就要養活一家十幾口,亞泥是地方居民最重要也最穩定的經濟來源,大家的心情都相同,不知道如果亞泥停了,家庭的生計該怎麼辦?更嚴重的問題是,這些在地的住民要承受極大的「風評被害」—彷彿說出事實真象是在為財團背書?讓人不禁要問,環保團體的狂歡結束後,誰才是真正需要面對現實的利害關係人?

20170421-日本311東北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圖為核污染廢棄物。(盧逸峰攝)
日本311大地震後,媒體渲染核電廠災情,即使通過輻射污染檢驗的農產品仍嚴重滯銷。圖為日本311大地震,福島核災受災區,浪江町一景。圖為核污染廢棄物。(資料照,盧逸峰攝)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選題,所幸現在還不是最終判決,期盼政府應朝雙贏方向思考,透過持續上訴以時間換取空間,讓進行中的部落、亞泥和政府三方諮商會議能夠產出更多的成果,也傾聽更多當地人的心聲,讓依法經營的產業能持續與部落族人共存共榮!至於憎恨財團的鍵盤社運人士們,歡迎你親自到花蓮當地來看看吧!

*作者為醫師、花蓮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