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四小龍第一?台灣經濟怎樣鬼混了不只20年

2019-08-07 06:10

? 人氣

政府應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最優先要做的,就是正視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事實。(資料照,取自蔡英文臉書)

政府應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最優先要做的,就是正視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事實。(資料照,取自蔡英文臉書)

蔡英文又在誇耀經濟成績了。其實,去年第二季她也說台灣成長超越亞洲四小龍,已經不再是四小龍之末,結果去年全年成長率2.6%,還是落後星港韓,可見一季成長稍快,年成長未必就能交出好成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若再看蔡英文上任以來的歷年成長,更是慘不忍睹,過去三年都是四小龍墊底!

因為說要改善財政,就砍政府法定的軍公教年金,可是,我們的上一代與政府一起創造了經濟奇蹟,後一代的政府不知努力,拖累台灣經濟,有什麼資格砍上一代的年金呢!

台灣經濟病灶在哪裡?綠營老喜歡說是因為生產外移,這是似是而非的遁詞。任何國家的經濟成長模式,豈有一成不變的?都要因應全球經濟分工的變化,找出自身的利基。台灣在光復之初是農業為主,中間經歷過升級為勞力密集出口產業,又再轉型為資本與技術密集的電子出口產業,每一步都是因應全球生產價值鏈的不斷變化,找出對策,經濟才能轉型升級。

20190801-總統蔡英文於總統府發表談話。(盧逸峰攝)
蔡英文上任以來的歷年經濟成長率,過去三年都是四小龍墊底(資料照,盧逸峰攝)

幾年前,有人喊出說,台灣從投資台積電之後,就再也沒有產業政策了,於是政府紛紛端出各種政策牛肉,對選定的一些產業給予補助或是減免。

然而,政策故意忽視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加入全球分工,經濟開始崛起的變化,放棄亞太營運中心的戰略,改戒急用忍政策,才造成台灣邊緣化。

這兩年,張忠謀也好、王文淵也好,大老們說,民間現在都很有錢了,缺的不是錢,所以產業政策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改善投資環境。什麼是投資環境?兩岸關係的變化就是關鍵的投資環境變化。

確實,台灣的超額儲蓄率已經達到14%,跟美國或印度的負超額儲蓄率,或是大陸與日韓的個位數超額儲蓄率,相差非常遠。這說明企業滿手是錢,但不知道投資什麼,或是不敢投資。

台商新日木業因中美貿易戰,將中國生產線移轉到越南平陽省。(黃琴雅攝)
國家的經濟成長模式要因應全球經濟分工的變化,找出自身的利基。圖為台商新日木業因中美貿易戰,將中國生產線移轉到越南平陽省。(資料照,黃琴雅攝)

蔡英文炫耀說,台商回流已經超過5000億,聽起來很棒,可是這些回流的資金還是一樣,只是帳上的錢啊,有列出投資項目清單嗎?有說明何時開始雇人嗎?有減稅優惠,自然會有錢匯回來,因為很多台商找不到人接班,或是其他因素,想要告老還鄉。

現在不是缺錢,還記得嗎!現在缺的是投資機會。不敢投資的原因,或是因為市場打不開,例如沒有政府間的投資保障協定與自貿協定,或是因為投資環境有不確定性,比如六缺問題,或是其他更嚴重的信心問題,例如政府政策反覆。

有產業政策很好,但光是產業政策不夠。就好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沒有從病根上解決問題。

張忠謀有次演講時,提到台積電的創立,是美國把晶圓製造這塊放給台灣做,換言之,當時晶圓代工是一個保本生意,技術有了,市場也是現成的。

但現在呢?技術在哪裡?市場在哪裡?不管是技術還是市場,企業單打獨鬥都很艱辛,全世界包括美國在內,都是靠國家的力量,談判脅迫有之,國家投資補貼有之,看看美國的貿易戰,不是為企業在吵架嗎,看看一帶一路,不是國家出頭去部署嗎!總之,出錢出力都是國家。台灣政府也要思索,如何才能帶領企業走進國際。

20190605-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5日出席「李國鼎百秩晉十紀念講座」。(蔡親傑攝)
有人喊出台灣從投資台積電之後就沒有產業政策了,於是政府紛紛端出政策牛肉,但政府真正該做的是,思考如何帶領企業走進國際。圖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資料照,蔡親傑攝)

然而,台灣政府不但處處給企業找麻煩,要電沒電,要人沒人,要市場沒自貿協定,有技術卻沒資金投資,好不容易投資了,卻因為法令許多業務不能做。更嚴重的是,故意忽視旁邊的巨大市場大陸,及所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政府改善投資環境最優先要做的,就是正視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事實。其實,別人崛起,不代表我們在旁邊就一定會邊緣化。以世界上的島嶼型經濟體來看,相反地,只要他們善用鄰近的大陸市場,反而能因為自身佔據出海第一線而佔盡優勢,舉例來說,愛爾蘭就是最好的例子,跨國公司喜歡在愛爾蘭設歐洲總部,尤其是美國的跨國公司,看中愛爾蘭也使用英語,由此帶動愛爾蘭發展三級跳。台灣一樣可以善用大陸市場及自身的出海位置,創造另一個奇蹟!

*作者為私人企業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