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社會─對酒精、甜食、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收入不平等》選摘(2)

2019-08-07 05:10

? 人氣

本書指出,現代人的成癮行為不斷增加,對越來越多事物感到無法自拔。(資料照,取自shutterstock,數位時代提供)

本書指出,現代人的成癮行為不斷增加,對越來越多事物感到無法自拔。(資料照,取自shutterstock,數位時代提供)

我每天晚上躺在床上,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明天肯定不一樣」。

但這根本是狗屁……每天都一樣糟,根本就是惡性循環。我一點價值也沒有。
朋友看起來都開開心心,我卻過得差強人意,跟他們之間感覺隔了一道牆。
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看著別人過著我也能擁有的生活……
我也應該擁有那種生活才對。
──二○一四年網路貼文

肚裡的黑洞又出現了,那個洞不斷向我需索。
它要的不是食物,而是一次碰觸、一次愛撫,這樣就夠了。
不過看來今晚是得不到了,還是去吃東西吧……
──二○一四年,網路聊天室「上癮」(I Have An Addiction)貼文

「老實講,我不覺得自己窮,也不覺得自己有錢。但只要我看上什麼東西,就一定得拿到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購物狂、酒鬼、工作狂、巧克力狂、性愛成癮、家電用品狂。能讓人上癮的東西根本無窮無盡。很多人表示自己對最新的電玩或影集上癮了,有的人則酷愛培根、杯子蛋糕,或是怎麼睡都睡不夠。線上流行用語字典(Urban Dictionary)嗤之以鼻地指出「holic」這個字尾(意指「狂」或「癮」),「正確來說此字尾只能用來描述酒癮,但現在都被大肆濫用了。」不過很多人顯然樂於分享自己對某件事物過度癡迷的現象,當他們擁有或沉浸在那件事物中,就能暫時改善對自己以及對人生的感覺。

如我們所見,在貧富差距極大的社會中,要維持自尊與地位實在累人。不管最後結果是信心崩盤、被越演越烈的社會比較給擊敗,還是奮力維持出成功的表象、說服全世界自己過得很好(通常這種人的自我意識極為脆弱),在掙扎過程中累積的壓力,都會讓人更想獲得讓自己更愉快、輕鬆的事物,例如酒精、藥物、放縱大吃、「購物療法」等精神依靠。許多人被永無止盡的焦慮感所困擾,但這種讓自己暫時喘口氣的應對方式非常不健康。

毒品 成癮 戒毒 藥癮者 藥物濫用 海洛因 美沙冬(取自rebcenter-moscow@pixabay/CC0)
許多人被永無止盡的焦慮感所困擾,會藉由酒精、藥物、放縱大吃、「購物療法」等作為精神倚靠。(取自rebcenter-moscow@pixabay/CC0)

許多治療毒品或酒精成癮者的專業人士,認為不應該將其他行為描述為成癮或貼上成癮的標籤。不過我們在此套用心理學家布魯斯‧亞歷山大(Bruce Alexander)的定義,他最著名的研究是一系列稱為「老鼠樂園」(Rat Park)的實驗:實驗發現,被以群體為單位安置的老鼠,食用的鴉片類藥物比被單獨孤立的老鼠還少。亞歷山大認為這些藥物本身的特性(成癮性),只是「藥物問題」的一小部分;事實上成癮既是社會問題,也是個人問題。本章接下來提供的證據會證實此說法。亞歷山大在著作《成癮全球化:論精神世界的貧乏》(The Globalization of Addiction: A Study in Poverty of the Spirit)中,探討成癮現象的歷史,他認為成癮「是一種對任何事物的過度投入與追求,會對成癮者、社會,或是同時對兩者造成傷害。」這個定義相當廣泛,並將人們不斷重複、且對自己與他人造成傷害的各種行為定義為成癮。不過這個定義也讓我們能以社會為角度來思考成癮現象,反思為何現代人的成癮行為不斷增加,對越來越多事物感到無法自拔。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