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社會─對酒精、甜食、電玩電視與購物的依賴:《收入不平等》選摘(2)

2019-08-07 05:10

? 人氣

關於大公司窮兇惡極的手段,目前已有相當豐富的專門文獻探討,針對跨國企業的研究更是不勝枚舉。多數跨國企業支付員工低薪,以高薪和紅利獎賞管理階層,再無所不用其極地使用行銷手段,讓我們認同該公司的理念,以為花錢購買他們的品牌生活風格,就能讓空洞的心靈更有意義。許多跨國企業就是用這種手段掏空整個社會以及社群。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的暢銷著作《NO LOGO:顛覆品牌統治的反抗運動聖經》(No Logo)等書籍,就向廣大讀者揭露這些企業策略。大家都知道自己的恐懼與渴望都被企業利用,現在又有多項研究證實他們的承諾根本不可靠,雖然我們謹記「快樂用錢是買不到的」這句古老格言,但還是不斷掏錢購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出於宗教、環保意識或是其他理由,世界上有一小群人拒絕追著錢跑,屏棄物質為上的價值觀。不過若想改善全人口的福利,就得先改善零售業的風氣,替多數人找出另一種生活型態。波士頓學院社會學教授茱麗葉‧修爾(Juliet Schor)提出所謂「富餘」(plentitude)概念,這是一種專注於人際關係而非物質的生活方式。羅伯特(Robert Skidelsky)與艾德華‧史紀德斯基(Edward Skidelsky)這對父子檔,除了是經濟學家也是社會哲學家。他們也在《多少才滿足?決定美好生活的7大指標》(How Much is Enough?)這本書中提出類似論點。近期相當熱門的瑞典生活理念「lagom」,同樣主張不多不少、適量最好。不過對我們來說,要推動這些改變,以更永續、能給予自己更多養分的方式生活,或許是困難重重的課題,尤其這些改變或許有違人類本性。我們是如何演化到對身分地位這麼敏感、即使傷痕累累也要努力追尋的呢?在下一章我們會進一步檢視,為何身分地位如此重要?為什麼他人的評價對我們而言影響這麼大?

20190726-《收入不平等》立體書封.jpg(時報出版提供)
《收入不平等》立體書封。(時報出版提供)

*作者為理查.威金森( Richard Wilkinson)與凱特.皮凱特 (Kate Pickett)。前者為英國諾丁漢大學社會流行病學榮譽退休教授、倫敦大學學院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榮譽教授、紐約大學客座教授,二○○九年創立平等信託基金會(The Equality Trust);後者則為英國約克大學健康科學系流行病學教授、平等信託基金會聯合創辦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