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勢專欄:保護主義抬頭,是否成拖垮全球貿易元凶?

2016-08-19 06:50

? 人氣

TPFB07.JPG
 

另一區域協定TTIP談判始於2013年,原先預估將於今年底前完成談判,雖然英國、義大利對TTIP採取較為支持的態度,然而法國考量到地理標示(Geographic Indication)問題可能損及農業利益、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亦反對年內就TTIP達成結論,再加上美國及歐盟在特定敏感性議題如農業、食品、政府採購及投資人與國家爭端解決機制等尚未取得共識,以及現階段歐盟對TTIP的反對聲浪逐漸升高、保護主義情緒逐漸蔓延,YouGov民調顯示,2014年高達88%的德國民眾支持自由貿易,但截至2016/4,支持比例已降至56%,完全反對的比例則攀高超過3成,而日前英國退歐後更使得原先支持TTIP的主要角色退出,因此降低TTIP在歐盟的政治優先性。另今、明兩年歐盟主要國家包括義大利、法國及德國皆面臨如憲政公投、總理選舉等政治不確定性,Financial Times即撰文稱拒絕TTIP至少可以去除導致反歐盟或反全球化情緒高漲的一個因素,並指出該協定微弱的經濟好處,不足以抵銷締結協定帶來的政治後果。因此預估TTIP要在Obama任期內通過並生效的困難度極高,惟目前Obama政府仍將致力於TTIP的談判,倘若未能達成協議,則該協定短期內將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突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海外消費地即生產地觀念逐漸形成,導致貿易量下滑

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所譯「貿易在地化障礙:全球創新經濟之威脅報告」內容提及:金融海嘯後各國政府以支持國內經濟發展為由,藉在地化措施對外資企業施加壓力,迫使其將原本於國外進行的生產活動移至當地進行,以增加國內投資及生產,主要措施包括自製率要求、以本地製造為進入市場條件、強迫補償交易(Forced offset)及技術或智慧財產權移轉;而除卻當地政府施加壓力外,製造商體認到在當地自產自銷的模式既可以避免匯率風險,又可以彈性調整訂單需求。資料顯示,日本3大汽車廠商在日本生產比例逐年下滑,Toyota僅剩30%、Honda、Nissan更降至10%左右,以往只在日本生產的尖端材料亦開始移往海外,導致日本出口難以增長,部分拖累全球貿易。此外因新興市場科技及研發實力的提高促使其進口倚賴性降低,例如日本JFE控股的泰國工廠能夠生產品質高的車用鋼板、積水化學工業的中國廠可以生產隔音效果良好的汽車玻璃。而就主要消費市場中國而言,在中國研發能力提高加上大宗商品資源頗豐的情況下,確實有能力建構自主供應鏈(紅潮興起),然而這卻同時排擠原先的國外製造廠商,間接影響國際貿易。如中國手機製造商如小米、Oppo及Huawei的興起,使得Apple在中國手機市占率下滑(圖7)、Samsung則遭Huawei以侵犯專利權為由而要求賠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