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大學宿舍為什麼豪華?台灣只要你「刻苦耐勞」,外國要你學習經營人生

2016-08-09 10:50

? 人氣

在台灣某頂尖大學宿舍逛了一圈後,彼得的表情無限同情,外加不可置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難以想像這種住宿常態,單人房很少,大多學生四個人住一間,這樣不是互相干擾嗎,根本沒有隱私可言吧。我看到四人房的空間還非常狹窄,這樣的空間要住四個成人, 真是不可思議,很難想像這樣的生活品質。」

彼得是哈佛畢業生,到東亞幾個國家走訪,也來了台灣。到朋友的大學逛了一圈,對朋友住的宿舍感到有些驚恐。

「宿舍沒有廚房,那學生根本不可能烤蛋糕、煮食物一起分享。也沒看到冰箱,那麼連買袋水果吃幾天都很困難。對了,男生宿舍的襪子味……」他嘖了一聲,顯然不是稱讚。

「也許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學習到刻苦耐勞啊!」我還花了一些時間把「刻苦耐勞」 的意思翻譯給彼得聽,他沒有立刻答話。

過了好一會兒,他接續這個話題:「如果大學的住宿環境,只是讓學生學習忍耐不舒適的環境,那麼也許錯失了學習更有價值的事情。」

哪些更有價值的事?至少有四點。

1. 學習生活品質,為品味產業打底

台灣的學生宿舍,常常只是學生睡覺,頂多加上K書的地方。歐美的學生宿舍是生活場所。歐美常見(不是全部)的住宿形式是四到六個學生住一間公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寢室,共用客廳、衛浴。如果付多一點錢,學生也可以擁有獨立衛浴設備,甚至獨立的套房。

公寓式的宿舍多半有廚房,裡面會有公共瓦斯爐、烤箱、微波爐、冰箱等基本配備。這樣的宿舍,學生能真正學習生活:有陽可以種花種草,客廳和房間可以稍微規畫妝點,廚房可以煮食,並且一起聚會用餐。

在彼得的經驗中,因為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學生的作息不會彼此干擾,不會因為一個人熬夜或晚歸讓別人睡不著。因為有隱私的空間,學生可以從大學開始,經歷全面和完整的感情生活,許多事不必壓抑或躲藏。

台灣人養成「刻苦耐勞」的習慣,造成我們研發產品常常不精緻,不體貼需求和感受。

當歐美年輕人經營生活品質成為習慣,自然就孕育了那些生活品質產業,如家具、衣飾、廚具、寢具……而台灣這類新興國家,就必須從歐美進口購買。

2. 跨領域友伴,終身無價資產

當宿舍讓人有美好生活、有美好回憶,它就成為建立友誼和認同感的基地。拿哈佛當例子。

哈佛規定一年級新生,全都住進校園最有歷史的建物之一:哈佛大院(Harvard Yard)。

在二年級,則以亂數為主的方式,分編至十三個「家族」(House),除非有極端原因,否則學生不會搬移,也不會外宿。

十三個家族各有家徽,各有傳統與儀式,有的家族每年固定辦音樂會,有的辦劇戲表演。以彼得的羅威爾家族(Lowell House)為例,每年他們會舉辦學生演講,讓學生用五分鐘的時間分享他們的想法。家族幾乎每天都有活動,例如三月下旬,羅威爾家族有電影會、中國菜日、科學講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