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解放軍進軍德意志,30年代中德軍事合作的再深化

2019-07-14 07:20

? 人氣

事實上在法肯豪森與李德到中國以前,一戰結束後的德國也曾爆發過共產主義革命。左派的斯巴達克同盟(Spartacus League)與右派的自由軍團(Freikorps)在德國的大街小巷戰鬥,李德與法肯豪森正好分屬於前後兩個陣營。他們在中國的「再遭遇」,無疑是重新上演德國的內戰,其實是非常有趣的。從這幾個案例來看,可見20世紀的德國與中國有過非常類似的經驗。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個類似的經驗,來自於《凡爾賽條約》簽署之後,德國被從列強國家中除名。再加上受到經濟大恐慌的影響,不只讓德國人失去了民族尊嚴,就連日子也過得苦哈哈,自然對制裁德意志的英法美「帝國主義」國家有同仇敵愾的想法。德國人的苦難經歷,與經歷過「百年國恥」的中國人不謀而合,這兩大民族自然能發展出不同於其他國家之間的革命情感。

頭戴德軍M35鋼盔的中國軍人,一直是抗戰初期國軍抵禦外侮的最佳象徵。可惜國軍頭戴M35鋼盔參戰的機會並不多,反而大量鋼盔在上海南京淪陷後由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左)接收。大陸淪陷後,絕大多數的M35鋼盔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收。(作者許劍虹提供)
頭戴德軍M35鋼盔的中國軍人,一直是抗戰初期國軍抵禦外侮的最佳象徵。可惜國軍頭戴M35鋼盔參戰的機會並不多,反而大量鋼盔在上海南京淪陷後由汪精衛政權的和平建國軍(左)接收。大陸淪陷後,絕大多數的M35鋼盔則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收。(作者許劍虹提供)

戰後西德與兩岸的往來

1941年7月1日,伴隨著希特勒承認汪精衛政權,中華民國政府宣佈與德國斷交,雙方軍事合作就此宣告結束。接著中華民國政府又於12月9日對德宣戰,兩國就此成為分屬同盟國與軸心國的陣營成為交戰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分裂成資本主義陣營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共產主義陣營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然而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上,兩國卻從來沒有恢復過邦交。雖然簡稱西德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沒有承認中共,但是卻頂住美國的壓力,始終沒有與台灣的中華民國建交。至於簡稱東德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因為本身就是共產主義國家,直接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是順利成章之事。所以戰後中華民國與兩個德國都沒有建立過外交關係,德國人將所有對中國的情感都轉嫁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上。

儘管在1963年,台灣與西德曾有過名為「明德專案」的軍事合作,但主要仍是建立在退役德軍將領孟澤爾(Oskar Munzel)的私人關係上。西德政府遲遲沒有與中華民國建交,除了考慮到未來與中共建交的可能性外,或許也是記恨二戰時國民政府對第三帝國宣戰,沒有顧及到雙方的「革命情感」。等到尼克森訪問大陸以後,西德政府第一時間就在1972年10月12日承認中共。

到波昂與北京建交以前,中華民國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雖然同屬美國的反共盟友,彼此卻未有過正式的軍事同盟關係。僅有包括陳廷寵、殷宗文與李楨林等27名軍官,在「培德案」的名義下被送到西德接受過軍事教育。比起後來西德與中共自70年代以來發展的軍事合作關係,無論「明德案」還是「培德案」都拿不上檯面的。

西德與中共的建交,符合70年代以來美國「聯中制俄」的地緣戰略。那段時間,中共甚至被視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非正式會員國」,所以向解放軍提供軍事技術不需要擔憂來自美國的阻擾。尤其是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後,英德法等西方國家考量到大陸龐大的武器市場,更是開展了與中共的密切軍事交流。自1941年以來斷絕的中德軍事合作,終於又得到了恢復。

本篇文章共 3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4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