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當彭總裁成為萬惡的佛地魔,他有那麼「神」嗎?

2016-07-19 06:30

? 人氣

央行總裁彭淮南出被周刊影射為如魔地佛一樣。(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顏麟宇攝)

央行總裁彭淮南出被周刊影射為如魔地佛一樣。(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顏麟宇攝)

上周最「有趣」而特別的新聞,是央行與《今周刊》隔空交戰,周刊把央行總裁彭淮南影射有如「萬惡的佛地魔」─台灣這麼多年的經濟問題,都與彭淮南18年的政策有關。央行當然馬上回敬33頁的說法反駁,周刊也再重炮回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依照這篇彭淮南《他是神操作還是獨裁者?》,彭淮南確實是「罪孽深重」,堪稱台灣經濟的罪人。從央行「阻升不阻貶」的弱勢台幣政策、低利率等雙率政策,使出口廠商失去研發與升級的誘因,推升房價,讓台灣低薪、低物價,形成購買力幻覺,扭曲台灣經濟。此外,也讓央行理事會淪為一言堂,綁架「新台幣」、扭曲台灣經濟。

這麼多「罪狀」,到底那些是彭淮南與央行真該負責,又有那些是因果關係混淆,難以辨識?或是說根本與央行政策無關?

弱勢匯率的影響與因果

在所有罪狀中,弱勢台幣政策堪稱是核心,類似說法其實有不少經濟學者私下也曾提出,認為弱勢台幣固然對出口競爭力有幫助,但卻弱化國內企業與產業升級的動力。持此看法者多以民國70年代中期的台幣長期升值為例,台幣兌美元從40元挺進到25元,結果不是台灣出口全垮,而是造就了台灣科技產業的盛世。

不過,對此說法與升值效益,是否真能類比,仍有讓人懷疑之處。當年台灣科技產業的建立與成長,一般的看法是受惠於政府扶植產業政策,民間則有一批創業者投入,而正逢起飛中的資本市場又源源不絕的提升便宜的直接金融資金給產業,幾項有利因素匯集才造就之後的成果。台幣強勢確定對吸引人才、對外購買投資設備時有助益,但強勢匯率似難被認為是主要因素。

經濟佳產業強才能支撐強勢貨幣

如果換個角度看,則可能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正好倒過來。台幣當年的持續走強升值,除了匯率長期被低估壓抑,必須「回歸正常」外,當年產業競爭力強,才是支撐匯率持續走強的原因,而不是匯率走強造就競爭力。

國外的例子,也大體上是良好的經濟表現與強而有力的產業競爭力,支撐住強勢貨幣─美元這20多年來大走勢,可看出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80年代是「日本第一」的年代,美元氣若遊絲走弱,日圓則在廣場協議後強勢走升;90年代中期後,美國新經濟發威,創造史上最長經濟繁榮期,美元是強勢貨幣; 金融海嘯後美國經濟走衰,美元指數走貶到80不到,近2年經濟復甦後又再揚升到近100。日本在安倍經濟學之前,因為套利交易等因素,日圓算是相當強勢,但經濟與產業未因此脫胎換骨。德國「躲」在歐元之後,相較德國經濟體質與產業競爭力,對德國而言歐元算是走「弱勢貨幣」,但德國的產業競爭力仍是全球首屈一指。

如果基礎不在硬拉貨幣走強勢,過去的案例顯示:支持不久、早晚大禍臨頭。當年的亞洲金融風暴、拉美的金融危機,都因熱錢流入支撐起強勢貨幣,但經濟表現與產業競爭力不佳,碰上反轉與投機客攻擊,馬上兵敗如山倒。

因此,認為台幣大幅升值、走強勢路線,就能解決經濟與產業競爭力問題,很可能是不切實際的「貨幣幻覺」。

台幣有走強勢的基礎嗎?

彭淮南治下的央行,確實是走弱勢台幣之路,但央行大體上也是隨市場變動調整─例如2008年馬政府上台帶來的「兩岸和平紅利與re-rating」,外資源源匯入,台幣走升到「見2字頭」;到金融海嘯發生後才一瀉千里─不洩也不行,當時經濟與出口全衰退,韓國貶得比台灣還兇。而近年台灣經濟與產業競爭力的表現,央行就算要走強勢台幣,大概也沒那個「卡噌」吧?

而韓國政府為了幫助出口,也一直走弱勢匯率,國內企業界就時常怨嘆,要台灣央行向韓國看齊。但在弱勢匯率情況下,韓國三星、樂金、起亞、現代、SK海力士等大財閥,在倒在亞洲金融風暴之後10多年,全部站起來且征戰全球。台灣產業競爭力下滑歸因於弱勢匯率,說服力實在不足。企業與產業、及政府的產業政策,該檢討與負責的部份,應該遠遠高於匯率強弱吧。而台灣經濟與競爭力表現差,加上中國帶來的要素所得均衡化,也造就台灣的薪資停滯。

低利率對房市推波助瀾

至於低利率政策、房價高漲的資產泡沫化問題,應該不難理解。房價飆漲,確實與低利率與資金泛濫的推波助瀾百分之百有關,只是,看起來央行能作的選擇也不多。簡單講就是經濟差、投資低、游資多,利率要高也難;特別是金融海嘯後可看到全球央行只能行非常規貨幣政策,利率低到歷史低點,有的接近零利率、有的是零利率、還有負利率哩,看不太出來央行有不推低利率的可能。

倒是房價飆漲的結構性因素,包括:台灣的房地產稅制對炒房者優渥,龐大的游資與調降遺贈稅後回來的資金,在國內找不到好的投資機會,一窩蜂的灌到房市,才應是房價飆漲更重要的因素。央行算是較早開始祭出打房(信用管制)措施,低利率也確實推動房市與房價,但央行算是不得不走低利率。

近幾次降息暗助房市,央行為德不卒

倒是這幾次央行理監事會的降息與放寬信用管制,雖然名義上說是「救經濟」,但實質上央行亦知降息對投資不會有刺激作用,其效果除了避免熱錢進入考量外,暗助房市之意甚明。在房市雖趨緩但房價仍高時,央行的「暗助房市」是有點為德不卒,而且延緩房市的調整期,對經濟、房市都不是好政策。

防衛心重如刺蝟的央行

不過,央行確實是近十多年來,防衛心最重、如刺蝟般的單位;正面看是愛惜羽毛、有能力也願意為自己的政策上第一線作辯護;反面看當然就是過於本位、防衛心強、難以查納不同意見。而且,因為央行業務專業性高,大部份時候、大部份的人都「講他不過」,「獨裁」之名由此而來。

不過,央行的雙率調控在許多時候,確實不夠科學,已達「藝術層次」─也就是說存在著一定程度的自由心證,這也提供央行總裁「獨裁的空間」。全世界央行總裁其實都在不同程度上有獨裁的傾向,即使是任內號稱讓聯準會(FED)更透明化的葛林斯潘,也是善用其權威,讓FED支持其升或降息─有幾次則甚至直接要FED授權其作決定。

至於批評央行以PPP(購買力平價指數)人均所得,為台灣平均所得被韓國超過辯解的指責,則是無傷大雅的小事。PPP指數是國際通用、衡量各國人民實際生活水準的指標之一,不是央行為美化台灣自己發明;PPP的計算也是有一定的方式與標準,央行不能自己瞎扯一套數據,讓台灣「超韓趕德」。而且,就算PPP計算後台灣人均所得反而超越多少先進國家,還是無法改變平均所得被韓國等國家超越的事實,大家就各自解讀、各取所需吧!

央行也發酸文

很好奇彭淮南對被比喻為佛地魔的反應與看法,不過,央行在發表33頁正經八百的反駁論文前的「附件」,特別提「例如某媒體99年8月將台灣生育率偏低歸因於新台幣匯率,99年10月又聳動報導台灣將發生「百年泡沫」;但前者不免牽強附會,而後者則根本未曾發生。」

這種已有網路酸文水準的酸度,確實少見於央行對外的文件中,顯然彭淮南心中是不爽之極。把台灣近十多年經濟、產業問題都歸因於彭淮南與央行政策,顯然簡化了許多問題,亦難謂事實。彭淮南與央行如果都能為這些事負責,也未免太神了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

呂紹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