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君祖專欄:守住本真,和光同塵

2019-06-02 05:50

? 人氣

作者表示,道,是一切的根源。(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作者表示,道,是一切的根源。(取自公眾號@劉君祖經典講堂)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道德經·第四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道體虛空,但或許有用之不竭的樣子。它深奧啊,萬物好像都是從這裡產生的。磨鈍自己的銳氣,消除與別人的紛爭,調和自己的光芒,混同周遭的塵俗。神秘又深沉啊!像是若有若無地永存著。我不知道誰產生了它,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存有了。(譯文)

這一章寫得很精練,但意蘊很深。《老子》前三章與《莊子》前三篇,就是告訴人要學會自由、平等、養生,讓身心靈都充滿了正能量,我們就可以投入到人間世好好生活了。

在人間世,人就要面對生老病死、憂悲喜樂、離合悲歡、愛恨情仇。人與人有時候和好了,有時候又反目了;還有,有時候賠了,有時候賺了;有時候你傷害別人,有時候你被別人所傷……人就是這樣一直在折騰。

老子在第四章則告訴我們,只要體悟了「道」,並去主動效法「道」的作為,就可以在人生中應對自如。

可是,人間世一定是充滿紛爭的,沒有爭奪,就不叫人間世。動物世界原本就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人類有時比動物世界還複雜,花樣更多,更不好應付,一不小心就遍體鱗傷。

不過,人會思考,如果從道體去思考的話,對於很多事情,可能就不會那麼計較了。從道的角度來看,任何事物都是平等和自由的。人如果體會到這一點,他的心靈就超越了,面對一切事物時都覺得是可喜的,再也沒有那麼多苦惱了。

好,我們來看老子在這一章是如何告訴我們道的體與用的。

零 壹

20180523-雨。(取自Stocksnap)
雨。(取自Stocksnap)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沖」,虛空;「盈」,滿、窮盡。道體虛空,卻或許有用之不竭的樣子。道體虛空,是因為萬物是「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太極圖就是負陰而抱陽。一面有陽剛的,一面有陰柔的,偏重哪一個都不太好。能夠讓剛柔相濟、陰陽和合為最好,就不會有「過」跟「不及」的情形。那種中和的狀態,剛柔並濟所產生的新狀態,就是「沖」所代表的虛空。

《易經·睽卦》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正因為天地、男女、萬物的睽異、衝突,自然界才能生生不息。所以,人不要怕有衝突,只有不一樣的東西結合起來,才可相生,解決諸多問題。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讓陰與陽達到「沖氣以為和」的狀態。如此,就有和氣了,而不是你死我活或兩敗俱傷了。

道以「無」為體,並不是實在的物質。如果是實在的物質,就必有用盡的一天。在第四十五章,老子說「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悟道的人要懂得運用道體,就要先明白沖的狀態和結果,這樣他才可能創造「和」。然後,就保守住「或不盈」的狀態,而不會像「亢龍有悔」(《易經·乾卦》)般,很快就山窮水盡了。

《易經·坎卦》稱:「習坎,重險也。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人生就是要在社會的「深淵」之中去打拼的。你所面對的事情,可能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時經歷重大的打擊時,隨時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這時,端看你如何淬煉自己,利用坎(大挫折),習坎(習慣挫折)。水是流動的,不是安靜的。

安靜的水,要使之不盈,比較簡單。要使水流動著,還不氾濫成災,就需要功夫了。在動盪的環境中,面對接連不斷的衝擊考驗,你如果還能夠維持心態的平衡,不驕不躁,那你就會如坎卦的第五爻所說的「坎不盈,坻既平,無咎」。

20190523-風鈴。(取自acwoeks@PhotoAC)
風鈴。(取自acwoeks@PhotoAC)

坎如果不盈了,就代表風平浪靜了。當然,並不代表沒有對立與衝突,但是,你可以與之和平共存,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如果能做到「坎不盈,坻既平」,人生就無咎了。「水流而不盈,行險不失其信」,最後,人就能成功脫險。

人有時候之所以「亢龍有悔」,就因為「盈不可久也」,所以「盈」對人來說不是好事。人千萬不要驕傲自滿或者剛愎自用,那都是失敗的根苗。這就是老子要人效法「道」體不盈的功用。

零 貳

「淵兮似萬物之宗」,「淵」,深奧的意思。道體深奧啊,萬物好像都是從這裡面產生的。這裡的「宗」代表根本的意思。「宗」字上面是寶蓋頭,是孕育生命的母親子宮的象。下面是「示」,字形即供桌上面擺塊肉,代表祭祀祖先。所以,我們說道家思想基本上就是坤卦的意象。

老子不說「似萬物之祖」,而說「似萬物之宗」,因為「宗」代表陰性的、柔性的,也代表含孕萬物。「萬物之宗」,實際就是無極老母。人走了就歸「宗」,就回歸老母的懷抱了。故《莊子》第六篇是《大宗師》而不叫《大祖師》。

零 參

蓮花(圖/網路)
蓮花(圖/網路)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磨鈍自己的銳氣,消除與別人的紛爭,調和自己的光芒,混同周遭的塵俗。這裡的「其」,表示從自己到與之交往的群眾及環境。這一段是道體展現在人間世的具體運用。一言以蔽之,行走在人間世,即使你不願意,也必然要讓自己慢慢往這方面磨煉。那就是,既要讓自己內心協調,同時也要協調好同其他人的關係。

「挫其銳」的「挫」,就像用銼刀把銳利的器物磨鈍、磨圓滑一點,以使之不那麼有棱角。因為,道「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就是「挫其銳」的特性。同樣,一個人如果銳氣太盛,既傷人,又傷己。

「解其紛」,即消除紛爭。人事的紛爭與糾紛好麻煩,如亂麻、亂絲一樣。即使你一個人獨處,不跟任何人接觸,有時還會自尋煩惱。道有自然無為、虛靜無私的特點,這就是道體的「解其紛」的功能。人生的紛擾、紛爭與糾結不消除掉,那人生就沒有幸福可言。

「和其光」,即調好自己的光芒。老子在第五十八章說,道「光而不耀」,所以,人要「和其光」。一個有才華的人,本身就是個發光體。如果他發出的光太耀眼的話,就會「刺傷」別人。周圍那些沒法發光的人就嫉妒他,覺得他很刺眼。所以,有時候也許你自己都不知道,你的光芒已經帶來莫大的麻煩。這樣一來,你還是光芒四射的話,那你的敵人就不知道有多少了。

因此,既然發光不能擋住,就要想辦法讓發出的光溫暖一點,以創造人際的和諧,而不是對立衝突。「和」字的造字,真是太美了。人有時候為什麼會無法心平氣和,與人家和平相處,用句玩笑話來說,大概是肚子沒吃飽飯。

因為「和」是「禾」「口」相組合而成,代表要讓人的口中有糧食,衝突就不會那麼多。和平無價,和平紅利是最值得珍惜的。與人鬥爭太苦了,最後不會有真正的贏家。人要想辦法與別人和,就像光自然而然發出來,又不讓人家感覺到討厭,相反讓人覺得很溫暖。《易經·乾卦》稱「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履卦也強調「和」,《繫辭傳》說「履以和行」「履,和而至」,就是要和平解決困難,度過兇險。謙卦更是強調「和」,不僅強調要人與人要「和」,人跟動物之間要「和」,而且,人與天地、鬼神都要能夠和。

「同其塵」,「同」就是《易經》同人卦「同人於野」的「同」,即要跟鄉野之人,也能交成朋友。老子在第四十一章說「大白若辱」,這也是「同其塵」。道家最重視坤卦思維,要人能「厚德載物」,跟群眾打成一片,還能夠發動群眾、創造形勢。如果這個都做不到,跟群眾的隔閡太大,還能做成什麼事呢?當然,「同其塵」,也不是說讓自己變得很俗氣。

20190523-花。(取自Nicepik)
花。(取自Nicepik)

外面雖然與別人打成一片,可是內心依然保持著本真,就像孔子說的「涅而不緇」(《論語·陽貨》)。這個境界就是外化而內不化。同人卦講「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如果你覺得自己很清高,人家都很濁俗,你還能通什麼天下之志?所以,人絕對不可以有架子,故意擺出虛驕的身段,那是沒用的。

人如果做到了「挫其銳」,自然就容易「解其紛」,做到了「和其光」,個性再怎麼發揚,也不影響你與群性的相處,就能「同其塵」了。老子這一章講得更實際了。只要你不嫌世俗「髒」,完全不凸顯自己,也不會覺得自己高高在上,就能和任何人都打成一片了,絕不至於像伯夷、叔齊一樣,一塵不染,難以在社會上發揮作用,最後只好餓死在首陽山。

零 肆

「湛兮,似或存」,神秘又深沉啊!像是若有若無地永存著。老子這句話和《易經》的一些卦爻辭的筆法都很像。譬如,乾卦第四爻「或躍在淵」,坤卦第三爻「或從王事,無成有終」,離卦第五爻「出涕沱若」「戚嗟若」。老子好像是個老滑頭,用很多疑似詞如「或、若、似、似或、象」來描述「道」,讓人感到恍恍惚惚。這也說明了,老子之「道」的展現是靈活變通的。

這裡的「存」字,頗有意味。我曾經在講《易經》的時候,提到「存」和「在」的區別。「在」是講當下發生的事情。「存」則要放眼于未來了,有永恆的意思。譬如,我們現在不需要用錢,可是為子孫將來憂,就給他先「存」點錢。《易經·繫辭傳》就說「成性存存,道義之門」。人最好能做到在自己「在」的時候,完全在當下幹得很歡實,即活在當下;當將來離開人世之後,即「不在」之後,還能夠有「永存」的意義,這就很圓滿了。

「湛」是神秘而深沉的意思。這裡用來形容處人間世時,人秉持逍遙、齊物、養生三種境界之後展現的新境界。有了這種境界的人,深不可測,但是,他很自在,不會自尋煩惱。

零 伍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不知道誰產生了它,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存有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誰把「道體」產生出來的呢?誰讓「道用」發揮出來的呢?簡單來說,可以用《莊子·大宗師》裡的一段話來說明:「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意思是說:道是自己為本,自己為根,在沒有天地之前,自古以來一直存在;造就了鬼神,造就了上帝,產生了天,產生了地。

老子此處的「帝」是天帝,把天與古代的造物主上帝合在一起了。中國古代所講的「帝」,就是宇宙的主宰。《易經·豫卦·大象傳》稱「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說卦傳》說「帝出乎震」,震為《易經》八卦之一,象徵宇宙的主宰,也是眾生的主宰,所以「萬物也出乎震」,萬事萬物都是從震所象徵的最高的主宰上帝生出來的。震所代表的主宰「帝」太重要了。人沒有主宰就會隨波逐流,不知所措。

當然,《易傳》講的這個帝,並非基督教的「上帝」,而是代表主宰。整個自然界與人類不可能沒有主宰、沒有秩序,否則早就崩毀了。道應該肯定還在帝之先就已經存有了,並不是任何東西所創造的,但道又是所有一切的創造者,所以,道是一切的根源。

20190523-茶杯。(取自Ulrike Leone@Pixabay)
(取自Ulrike Leone@Pixabay)

道,是一切的根源

讀了《老子》的人,會覺得他的思想對後人影響很深。如你領悟了「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智慧,你就不會覺得人生太苦,面對紛爭也是周旋無虧。在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儒家式的俠士像郭靖,古道熱腸,為了國家和民族敢於獻身,如死守襄陽城,最後夫妻雙雙殉難。而道家式的人物則與世無爭,如楊過和小龍女最後雙棲活死人墓,不理人間紛爭。

可見,儒家人物古道熱腸,放不下世人。像杜甫,就是儒家派古道熱腸的詩人,他關懷社會,心系民間疾苦。在他的詩中隨處可見對社會民間的關注,譬如其《贈衛八處士》一詩就說:「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複何夕,共此燈燭光!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訪舊半為鬼,驚呼熱中腸……十觴亦不醉,感子故意長。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道家在世俗的應用上則是冷靜應對。

道與儒,一冷一熱。說句玩笑話,如果你修完儒家,再來修道家,可能就得「打擺子」,小心冷熱失調。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最好就是儒道思想兼而有之,兩者互補,這就是《易經·繫辭傳》所說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作者為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理事長;中華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中華奉元學會現任理事長。本文選自新版《易經與現代生活》,原刊「劉君祖經典講堂」公眾微信號(節選自劉老師即將出版的新書《新解道德經》),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