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金錢前就有欠債的債務人類學:《錢的歷史》選摘 (4)

2016-06-01 05:20

? 人氣

朱光耀IMF將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決定反映了全球共識,也是一件雙贏的事。(BBC中文網)

朱光耀IMF將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的決定反映了全球共識,也是一件雙贏的事。(BBC中文網)

儘管現代人用各式各樣方式使用金錢,它的普世功能是解決債務的工具。美元紙鈔上印著一行字:「本券是償付一切公私債務的法定貨幣。」美元由聯邦準備理事會發行,在聯邦的資產負債平衡表上記錄為負債。支持美元的擔保品,出現在平衡表的資產欄。這些資產大多是美國聯邦財政部,及聯邦機關發行的證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換句話說,美元是美國政府的責任義務,它們是由政府機構的公債,以及政府對現行美國貨幣制度的信心所支撐。金錢和債務難以分解。

墨水印出來的這行小字也提醒我們,金錢的另類歷史。數百年來,經濟學家堅稱以物易物是金錢的前驅,但實際上有另一種金融工具普遍流行,那就是欠債。在硬幣發明之前數千年,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已有支付利息借款的存在。欠債才是金錢的前驅。今天我們或許把金錢和負債當作兩件不同的事,但它們有共同的起源。美元是負債,是聯準會的責任義務,透露出借貸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的根本性質。

這是因為債務不僅是財務性質的責任義務,也是社會性質的責任義務。我在本章將運用人類學的取徑,檢視這兩種責任義務。我檢驗債務交易的不同領或:第一,家庭領域,這是餽贈經濟的根本;第二,商業領域,即市場經濟的根本。

我比較專注餽贈經濟,因為它比較細緻,有許多種詮釋。但它最後影響我們對金錢的知覺感受,甚至影響我們如何看待朋友和家庭。

汽車貸款和房屋抵押貸款,很明顯是財務債務工具,在市場經濟上有牌告價格。比較不清楚的是,如何界定收受或給予贈禮所產生的社會債務或信用。交換禮物會產生社會債務,它出現在許多文化當中,從東亞國家繁複的贈禮文化,到東倫敦請朋友喝啤酒都是。

不論債務出現在哪個領域,債務帶來責任義務意識。只要我們活著,就會遇到社會債和財務債,並且有義務償付。責任義務具有道德含義在內。不回請朋友喝啤酒,會被解讀為違反不必言詮、默契般的社會理解。不償還貸款則違背合同協議,不尊重債務是不對的,回報贈禮和償付貸款是對的。另外,透過放高利貸占別人便宜,也是錯的。我把宗教上對債務的批評放到另一章討論,本章專注社會債被當作市場債計算時會發生什麼狀況。它有可能產生負債的黑暗面,把金錢當作恫嚇工具控制別人。

另類起源

在大部分經濟學入門課裡,對金錢史一般是這麼說的:從前遠方有個地方,人們以物易物,但有時候不是每一方都有對方確切想要的東西,因此他們發明了金錢。你可以把這個思想上溯到亞里斯多德,和古典經濟學家,例如亞當.斯密,他認為,分工導致更專門的工具,而它需要金錢來便捷愈來愈複雜的貿易。他在《國富論》中寫道:

屠夫鋪子裡的肉多過他自己所需食用,而釀酒人和麵包師都願意買些肉。但是除了他們本行不同的產品之外,他們沒有東西可拿出來交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不方便,在初建立起分工之後,每個明智的人在社會各個時期肯定自然會有……相當數量的某種商品,他設想很少有人會拒絕交換他們本行的產品。

亞當.斯密又說:透過交易,蘇格蘭高地的釘子成了初期的通貨。經過一段時日,這些商品被小塊寶貴的金屬所取代。我個人探究生物演進,觸及到金錢起源,甚至支持「以物易物交換食物和手斧等商品,替使用金錢鋪了路」的看法。以物易物是一個羅曼蒂克、簡單的概念,似乎就是金錢交易的前身。

然而,英國經濟學者艾佛瑞德.米契爾—殷內斯(Alfred Mitchell-Innes)於一九一三年在《金融法期刊》(Banking Law Journal)撰文質疑這個理論。米契爾—殷內斯認為,歷史上找不到證據證明亞當.斯密的公理,事實上,他說的並非真實。他指出,亞當.斯密以釘子__為例,卻遭到《國富論》編輯威廉.蒲雷費爾(William Playfair)打臉。製釘人很窮,必須依賴供應商提供原料才能製作釘子。供應商在製釘人製作釘子時還提供融資讓他買麵包和起士,於是製釘人欠了一屁股債。當釘子完工後,製釘人則以釘子償付供應商。

米契爾—殷內斯寫道:「亞當.斯密相信他發現一種實體通貨,其實他只是發現融資。」他的文章雖受到經濟學家凱因斯喝采,卻沒有得到太大的注意。它遭到忽視約一個世紀,直到二十一世紀才又浮現,著名經濟學家藍道爾.韋瑞( L. Randall Wray)和人類學者大衛.葛瑞伯(David Graeber)看到它的優點。韋瑞認為金錢和債務可能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相同東西―金錢只是衡量債務的一種尺標。

葛瑞伯在他的著書《債務:五千年史》(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中,請大家注意好幾位研究以物易物的人類學家的作品。其中一位學者是劍橋大學教授卡洛琳.韓芙蕾(Caroline Humphrey),她寫道:「從來沒有過純粹、單純的以物易物的例子被描述過,更不用提從它而出現金錢,所有已知的人種學都顯示,從來沒有這種事。」

葛瑞伯把這些點點滴滴串連起來,聲稱由於缺乏證據,令人懷疑起金錢如何源起的傳統理論。並且它顯示,金錢是如何發展起來此一基本理論是個神話。

然而,在全盤摒棄以物易物導致金錢出現乃是神話之前,葛瑞伯提出一點細微差異。

的確有許多人拿東西去換東西作為交易方式,但通常那是和陌生人交易―是你可能再也不會見到的人,因此商品必須有點價值。

我曾經以一瓶啤酒交換某人替我買一張棒球賽入場券。當時收銀員不接受信用卡,因此排在我後頭的仁兄替我付了現金買票,而我立刻到體育場餐廳以我的信用卡買一瓶沁涼啤酒請他。與你認得的人以物易物可能予人缺乏信任的感覺。為什麼不以賒帳方式成交呢?這需要信心和信念,融資(credit)這個字的拉丁文字根就是「相信」或「信任」。不信任對方,不以賒帳方式交易,可以產生以物易物的競爭,交易的人試圖占對方便宜。葛瑞伯提到巴基斯坦的普什圖人(Pukhtun),與非親屬以物易物的情形。他們交換相同類別的東西,譬如以襯衫換襯衫。他們也交換不同類別的東西,譬如以驢子換自行車。在交易中得勝、拿到比較值錢的東西,是交易的原因。

他們不遵循投桃報李的第一步。他們假定賽局不會有第二回合,因此要在第一回合就最大化收穫。在賒帳制度裡,第一步需要信賴與合作。

葛瑞伯和米契爾—殷內斯一樣,認為在有金錢之前,就有欠債。有利息的貸款最早出現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比利底亞王國發明硬幣早了幾千年。在美索不達米亞,在寺廟、宮廷和名門巨室工作的人,根據銀子和大麥等商品的價格核計貸款。把啤酒放到酒吧賣也是年代久遠的做法,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就很普遍。他最後結論是,欠債早於金錢出現,或至少是同步發展。鑒於債務自古以來的重要性,我們必須了解它的不同面向。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錢的歷史 (時報出版)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錢的歷史》,作者卡比爾‧賽加爾(Kabir Sehgal)畢業於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和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任職紐約市J.P.摩根公司,擔任新興市場證券部副總裁,也是美國海軍預備役軍官。他曾經效力某位總統參選人,負責撰寫演講稿,是外交關係協會會員。他是《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也曾獲拉丁葛萊美獎提名的製作人,曾以爵士樂貝斯手身分與葛萊美音樂獎得主同台演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