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鴻夏戀啟示錄——服貨貿協議是兩岸產業合作發展的契機

2016-05-11 06:15

? 人氣

現在不必檢討過去的對錯,但是將中國當成生產基地的依賴關係確實必須改變,台灣經濟才能找到出路。一方面,台灣賺取三角貿易的中間財,以製造業為主的海外生產模式,造成兩岸紅利為少數人所壟斷,由於創造的就業在中國,因此GDP的成長無法反映在就業與薪資的提升,不僅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隱憂,且由於分配不均種下社會衝突的因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方面,現在中國本身的產業也在轉型,政策扶植企業不斷壯大,尤要者,出口型經濟也要轉化為內需型,亦即將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使經濟成長果實能為多數人分享。

在這種情況下,過去那種忽視生產效率、環保成本以及勞工權益的生產模式亦將被徹底拋棄,使其產生質的蛻變與提升。如此一來,不僅中國高耗能、低技術含量的產業將遭到淘汰,多數以組裝代工為核心業務的台商亦必首當其衝。

因此,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應該由生產基地的概念,轉換為進攻內銷市場的模式,也就是要全力在中國行銷台灣的產品。如此企業的利潤才會來自產品創新的附加價值,不是依賴勞力與資本的累積,真正提升台灣GDP的含金量。

中國社科院看好中日韓FTA今年將有大幅進展。
只有儘快簽定可視為拼湊起兩岸之間特殊FTA的服貨貿協議,才能降低台灣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與南韓等強勁對手一較高下。

然而,要衝刺中國的內需市場,最重要的則是兩岸關係必須更加緊密、和諧,而目前看起來最重要的催化劑,就是服貨貿協議的簽定。

ECFA是兩岸經貿關係的突破口,但在很多台灣的競爭對手紛紛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下,ECFA的功能顯然不夠,只有儘快簽定可視為拼湊起兩岸之間特殊FTA的服貨貿協議,如此才能降低台灣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方能與南韓等強勁對手一較高下。

台灣產業若能得到兩岸服貨貿協議的加持,下一步就是雙方的整合。可惜台灣產業面臨中國扶植本土產業與紅色供應鏈的挑戰,目前所採取的是民粹式的對抗,全盤否定服貨貿協議,以及中國企業對台灣半導體業的一些參股。

其實,台灣商品需要中國市場,直接對抗只會加深誤解與對立,一旦台灣的抵制引發中國民眾仇視台灣的情緒,後續恐將影響台企對中國市場的開拓。

再則,中國扶植本土產業,已是無法改變的趨勢,並以龐大商機作為誘因與懲罰,對外商恩威並濟,很多國際大企業都不得不低頭,或允許中企的參股合作,或大幅降低對中企授權的權利金,使中國產業迅速壯大,台灣選擇獨立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抗,更顯得相當不智。

況且半導體的高階技術並非台灣所獨有,如果外商都已屈服,台灣要與中國企業對抗,也不可能支撐太久。尤其,中國發展半導體產業已是國家政策的重點,可謂傾國家的資源予以挹注,台灣的杯葛、對抗並不會改變中國政策與產業發展方向,只是自己放棄一個兩岸產業合作發展的契機。

總之,台灣產業的最佳發展策略,就是與中國產業參股併購,進行深度合作,藉此提升技術與經濟規模,共用中國市場的商機,促成永續的經濟成長。這是鴻夏戀功德圓滿之後,台灣產業應該選擇的發展道路!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本文原刊《多維TW》月刊006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