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表面熱絡、實則扭曲,交易量不斷萎縮,房價卻仍居高不下,年輕人怨嘆「買房像買命」。這並非單一政策或外在變因所致,而是多年來制度錯置、政策失靈與市場扭曲交織下的結果。若不從根本對症下藥,房市問題只會越滾越大,最終拖累整體經濟與社會安定。
一、制度性的五大病灶
1.房價與所得長期脫鉤
台灣房價所得比已多年位居全球前段班,台北市甚至高達16倍以上。換言之,一對年輕夫妻不吃不喝十六年以上,才可能勉強在市區買下一間房。這顯示房屋的「資產化」導向已完全凌駕「居住」本質,造成貧富差距惡化與社會向上流動困難。
2.政府政策碎片化、無整體戰略
歷屆政府雖喊出居住正義口號,但政策制定往往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缺乏整體佈局與長期策略。打房限貸政策雖多,但對建商成本、土地制度、供給機制等關鍵結構問題卻常選擇性忽視,導致政策與現實脫節,無法真正壓抑房價上漲。
3.稅制失衡,鼓勵囤房炒作
台灣的不動產持有稅極低,房屋稅、地價稅與市價脫鉤,像實質稅負不到美國的十分之一,這種情形如同鼓勵有資本者「買來放著」。許多空屋閒置,不住、不租、不賣,讓原本應回流市場的資源被長期凍結,加劇供需錯配。
4.預售屋市場失控,投機盛行
預售制度原意為先銷後建降低風險,卻演變成投機炒作的天堂。部分買方透過換約轉手、哄抬價格,再賣給真正自住者,使得實質購屋者承擔市場泡沫風險,而政府監管與揭露制度卻仍明顯落後,難以遏止惡性炒作。
5.土地供應與都市更新遲滯
老屋更新進度嚴重落後,都市更新推動卡在釘子戶、容積獎勵不明、審議程序冗長等問題,導致核心區土地開發受限,新屋供給長期不足,使得價格居高不下,成本無法有效傳導與分攤,建商與買方皆受其害。
二、解決之道:系統性改革而非口號治國
1.建立整體房市戰略
政府必須設立跨部會房市專責機構,擬定中長期政策藍圖,包含土地政策、租賃制度、稅制調整與供給規劃等,導入動態數據與地方協調機制,以長期治理取代短期選舉思維。
2.改革稅制,抑制投機炒作
應推動房地合一實價課稅、調整持有稅基與稅率,並對多屋持有者與長期空屋實施累進稅制。同時應明確區分自住與投資性購屋,使制度能導向「持有成本合理化、投機成本上升化」。
3.加速都市更新與土地活化
對於老舊建物密集區,政府除應主動導入公辦都更機制外,並應降低其收取之費用,甚至停收,以減少公辦都更的成本負擔;設置整合專業平台,提供財務協助與流程簡化;容積獎勵應設計具彈性且與公共利益掛鉤,提高參與誘因,快速釋放土地再開發潛力。
4.建立健全租賃市場與社宅制度
應擴大社會住宅供給至10%以上,並結合包租代管、租金補貼政策,建立中長期租賃制度。並引導大型建商投入租賃市場,讓租得起、住得穩成為可行選項,減輕購屋壓力與炒作誘因。
胡偉良觀點:病灶不去,房價難穩
品嘉建設胡偉良認為,台灣的房地產問題從來不是單一變數導致,而是制度長年失衡、治理欠缺整合所致。今天如果還是以喊口號、限貸、短期打房為手段,無法從根本處理土地、稅制、供需三大核心問題,那麼房價就算一時修正,也不會真正回到合理軌道。
文/胡偉良
責任編輯/林俐 (相關報導: 台灣房市交易量下滑,房價為何降不下來?胡偉良曝關鍵原因,難怪年輕人買不起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