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雩觀點:南邊鄰居結盟辦喜事,台灣如何思考自己的未來?

2016-01-03 06:20

? 人氣

東協經濟共同體上路。(美聯社)

東協經濟共同體上路。(美聯社)

2015年最後一天,東協組織(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挾著「同一視角,同一認同,同一社群」(One vision, One identity, One community)口號,於1967年東南亞國家協會成立後的48年,南邊鄰居東協成立將近半世紀的時間,東協歷經近五十年整合,經10年磋商,提出東協共同單一市場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AEC)總算華麗登場,公開上路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近半個世紀以來,這十個皆屬中小型國家的東南亞區域組織,其發展過程並不被看好,早期於1950、60年代,無論是1954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1961東南亞協會(ASA)、或1963「馬菲印組織」(Maphilindo),都不被看好,1967年東協成立之初也只被國際關係學者視為是個「短暫的反共區域次組織,不久即將消失(泡沫)掉」。中國當時也嘲諷東協只是個「美帝國主義的馬前卒」。

再過兩年,到2017年,東協即將慶祝她的五十歲生日。可以明顯看到於歷經60、70年代的共黨滲透,冷戰時期的美蘇超強競賽,上世紀末的1997/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協不斷地健全體質以迎接快速的亞洲鉅變。新世紀起,東協的表現更加亮眼,以東協為主導的「東協加一」、「東協加三」(中、日、韓)、「東協加六」(亦即RCEP)…,不斷引領東亞政經整合,而有拜於東北亞三國中日、日韓、中韓彼此間互有心結情勢之賜,東協一貫對外宣稱對於東亞整合,東協居於中心地位(ASEAN Centrality)的主動角色,與駕駛者席次(driver’s seat )。

東協之發展過程   五個十年各有春秋

東協第一個十年(1967~1977年)---外表看起來是經濟文化組織,但本質卻是政治意涵較高的「反共或非共」的組織連盟。 1971年吉隆坡宣言表明「東南亞為一和平、自由、中立區」,避免受到任一大國或外力的控制。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三國要求共管馬六甲海峽,反對將馬六甲海峽國際化,加強東協組織獨立自主性,此一階段為東協組織建立制度的時期。

第二個十年(1977~1987年),是東協強化國際聲望的時期。此期間1978年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其背後支持者為前蘇聯老大哥,東協深感安全受到威脅,當時印支問題成為國際焦點,東南亞區域糾葛形成一方為東協組織(背後為美國),另一方為越南(背後為蘇聯),兩方對立的狀態。柬埔寨問題成為東協組織加強團結的因素,不僅向聯合國控訴,也加強內部凝聚力與區域合作的意識型態,提升本身之國際地位。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