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熱潮讓不修邊幅更理直氣壯:《洋風和魂》選摘(3)

2018-04-24 05:20

? 人氣

「二○○○年代的科技熱潮讓不修邊幅更顯理直氣壯:宅男億萬富翁將領帶視為一種『絞刑繩索』。」(示意圖,取自pixabay)

「二○○○年代的科技熱潮讓不修邊幅更顯理直氣壯:宅男億萬富翁將領帶視為一種『絞刑繩索』。」(示意圖,取自pixabay)

日本經濟在二○○○年代中期擺脫了衰退困境,但利益大多都落於富人手中。「格差社會」是當時最具代表性的流行語,曾奉行平等主義的日本社會分裂成「贏家」與「輸家」。有錢人過著教人聯想到八○年代泡沫經濟時期的那種奢華生活,而兼差勞工卻得靠自己工作的甜甜圈店內滯銷的商品果腹。女性雜誌提供建議,告訴讀者穿著何種服裝有助於找到醫師、投資銀行家和企業家等身分的未來夫婿。歐洲奢侈品在這個強調炫耀性消費與資本累積的社會氛圍中稱霸了時尚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這些全都在二○○七至○八年的金融危機中瓦解。隨著大眾不再對粗魯炫富感興趣,時尚編輯便需要實用且經典的素材。就像穗積和夫所說:「如果沒有人知道當下流行什麼,他們總是會回頭尋找長春藤和Trad風格。」二○○七年,日本男裝雜誌與複合品牌店發現,在美國受傳統啟發的品牌之間──也就是Th­om Browne、Band of Outsiders以及Michael Bastian──正醞釀著一場運動。這引發了「第五次長春藤熱潮」,《POPEYE》與《Men’s Nonno》開始教導新一代年輕人關於板球毛衣、條紋鈕釦領牛津襯衫、斜紋領帶、泡泡紗與毛絨西裝、帆布腰帶,以及馬臀皮牛津鞋。

然而,業界這次不只進口最新的美國風格商品,美國的「新傳統」(neo-trad)當中也注入了日本精神。紐約設計師湯姆‧布朗(Thom Browne)個人以太空人短髮與灰色羊毛西裝九分褲造型,在日本媒體上體現新一波的美國風格。儘管他是新面孔,日本讀者卻覺得非常熟悉。他幾乎就像一期舊的《Men’s Club》,提供顧客如何穿上他的服裝的嚴格規定:「外套袖口最後一顆鈕釦不該扣上。」,「牛津襯衫洗後勿熨燙。」詭異的是,他露出腳踝的九分褲與御幸族縮短的長褲相當類似。第一次見到布朗時,Engineered Garments的鈴木大器記得當時自己心想:「我從沒見過哪個美國人的穿著風格具有這麼濃厚的日本味。」布朗否認自己的穿衣靈感來自日本,但他的事業始終與日本有著緊密連結。當布朗在○九年瀕臨破產時,是位於岡山的Cross Company伸出援手,買下了百分之六十七的股權。

布朗的西裝輪廓驚世駭俗,外套極短,又露腳踝,部分用意是希望嚇嚇自滿的美國男性,讓他們擺脫邋遢的打扮。《POPEYE》雜誌總編輯木下孝浩表示:「我認為湯姆的偉大成就是再度展現男人穿上西裝能顯得多酷。」一九九○年代,美國拿下一個不甚光采的頭銜,成為第一世界穿著最「休閒」的國家。對許多男人來說,不善打扮變成一種榮耀的象徵。他們的西裝外套鬆垮垮地垂掛肩上,褲管則在鞋子上皺成一團,而長春藤聯盟學生上課時穿的是髒運動褲和夾腳拖鞋。

二○○○年代的科技熱潮讓不修邊幅更顯理直氣壯:宅男億萬富翁將領帶視為一種「絞刑繩索」。Google在它的創立宣言中就指出:「你沒有西裝也能嚴肅。」你可以說,美國從建國之初就排斥炫耀華麗的服裝──美國傳統歌曲《洋基歌》(Yankee Doodle)中的洋基傻小子在自己的破帽子插上一根羽毛,以為那樣就搖身成了時髦的花花公子──但二十一世紀初的風格實在是前所未見地不得體。

為了回應這些衣冠不整的精英分子,網路上掀起一陣時尚反擊。Superfuture與 Hypebeast這兩個網站提供了街頭服裝迷第一個數位根據地。有意重新學習失落的裝扮藝術的男士,在Ask Andy和Styleforum網路論壇上靠鄉民的力量瞭解褶邊長度、外套鈕釦及領帶結等知識。接著,史考特‧舒曼(Scott Schuman)的攝影部落格「The Sartorialist」出現,提供大眾一窺街頭時尚男女的風采。面臨這種知識真空狀態,線上男裝媒體的早期提倡者開始轉向,以教學取代藝術探索。Valet、Put ­is On,甚至是GQ.com等網站都透過編上號碼的清單與具體的步驟,說明經典服裝組合的內容,教育時尚新手。

在這股男裝復興風潮中,二○○八年的美國竟然神似一九六四年的日本。在這兩個歷史性的時刻,都有一小批自學的先鋒,對抗社會對於男性熱衷於服裝的種種禁忌。為了讓其他人共襄盛舉,VAN Jacket和美國男裝部落格均說明基本原則,強調傳統服裝而非設計師潮流,並呈現真實生活中的街頭風格案例。Valet對於如何照料服飾以及挑選合身西裝的認真指導,與黑須敏之在《Men’s Club》上寫的文章幾乎如出一轍。從某個角度看來,「The Sartorialist」就是現代版的「街頭的長春藤聯盟生」專欄。當然,這些美國人在開始他們的媒體事業之前,並沒有看過一九六○年代日本的那些原始素材,但他們懷抱著向普羅大眾宣揚時尚的使命感,促使他們採取了相同的方法。

由於目標一致,英文部落格領域注定會發現日本早在四十年前就已經開始的美式風格研究。二○○八年五月十九日或許是那件事發生的確切日期──麥可‧威廉斯(Michael Williams)當天在個人網站「A Continuous Lean」上貼出幾張《Take Ivy》的掃描圖。當時諸多男性時尚部落格正積極尋找經典美國大學風格與服飾的檔案照,《Take Ivy》讓他們的夢想成真,見到貨真價實的美國大學生在輝煌時期如何打扮的紀錄證據。那些學生的合身長褲、粗花呢外套、細長領帶以及圓領毛衣,與現代部落格上的造型風格完美契合。幾個月後,男裝部落格「The Trad」放上了整本《Take Ivy》的掃描圖。一瞬間,全世界都能在網路上看到這本一度沒沒無名的日本書。

可惜,有意購買《Take Ivy》的美國粉絲運氣不佳。在日本,就連一九七○年代的重印本都要價三百美元。在美國,有人在eBay上以離譜的一千四百美元價格出售。設計師麥可‧巴斯提安(Michael Bastian)告訴《紐約時報》,美國發展出崇拜這本日文書的流派:它「成了無人能取得的神話或聖杯,因而更具影響力。」設計師馬克‧麥克尼爾瑞(Mark McNairy)向《紐約時報》承認他有一本:「我剛到J.Press工作時去了日本,那裡有一本原版書,我興奮極了。我請他們將整本影印給我,還用了好幾年。」

因為這本書炙手可熱,布魯克林的出版社PowerHouse於是取得版權,將之譯成英文。二○一○年春季發行時,這個原本沒沒無名的VAN Jacket企劃案突然隨處可見,總銷量超過五萬本。它的影響力遠遠超出書籍賣出的數量。Ralph Lauren與J. Crew的門市在店內書架上展示《Take Ivy》。曾經擔任Gap設計師的蕾貝卡‧貝(Rebekka Bay)驕傲地把她的書秀給《Elle》雜誌看,說明她所受的影響。《Take Ivy》甚至讓長春藤聯盟的學生重新思考自己的服裝:達特茅斯學院和普林斯頓大學有兩名學生創立一個品牌Hillflint,希望重現書上所見的那些繡上畢業年度的運動衫。

20180406-《Take Ivy》的作者在二○一○年合影──林田昭慶(左起)、黑須敏之、石津祥介、長谷川元。(石津家提供,作者整理)
《Take Ivy》的作者在二○一○年合影──林田昭慶(左起)、黑須敏之、石津祥介、長谷川元。(石津家提供,作者整理)

《Take Ivy》讓世人明白,日本人對於美式服裝的濃厚興趣讓這些知識得以留存,而美國這幾十年來卻揚棄自己的服飾傳統。一九六○年代罕有美國人想拍攝大學生的照片,他們寧可拍攝漢堡、公路或橡樹。另一方面,日本人在檢視長春藤聯盟風格這種外來文化時,需要參考素材和照片證據。多年後,當Gap、J. Crew和Ralph Lauren等時尚品牌在搜尋可靠的歷史紀錄時,他們發現,日本留存的檔案竟是Trad黃金年代學生服裝照片的最佳來源。

除了《Take Ivy》之外,日本對於美國文化的整理紀錄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有助美國品牌追尋自己的根源。日本Levi’s比美國總部更早重新推出501,也是全球最早生產復刻商品的分公司。倉敷紡績與貝原的布邊丹寧產品同樣促使康恩米爾斯再度讓自己的舊梭織機派上用場。

美國品牌也仰賴日本零售商來維持良好業績。服飾公司J. Peterman發跡的故事就是它的騎士防塵外套在全美只賣出幾件,卻有某個日本的「神祕男士」訂購了兩千件。美國僅存的製鞋品牌不多,但Alden能持續在麻州生產高品質的樂福皮鞋、半筒皮靴以及靴子,部分要感謝來自Beams、UNITED ARROWS、Ships,以及Tomorrowland等複合品牌店的大批訂單。Ralph Lauren為了表現對日本市場的重視,在表參道租下一棟面積兩萬四千平方英呎、有白色圓柱的豪宅,而該處地價高達三億美元。Stüssy前創意總監保羅‧米特曼表示:「少了日本,Stüssy應該會關門大吉。當業績悽慘之際,大家都在等來自日本的那張訂單,然後說,好,我們開始做衣服吧。」

在二十一世紀,日本人「製造的美國風格比美國人還出色」已是各界共識。二○○九年,在一趟東京之旅過後,「A Continuous Lean」網站的麥可‧威廉斯向他的讀者群宣稱:「我依然堅信,日本男裝大幅超越我們美國的水準。」他的同事雅各‧蓋勒格(Jake Gallagher)就讚揚鎌倉襯衫:「鈕釦領牛津襯衫一個多世紀來都是美式風格的代表,因此目前市面上最好的牛津襯衫來自日本才合情合理。」Gap的貝告訴《Elle》:「日本的男性雜誌比美國人更瞭解何謂真正的正統美式風格。」更廣泛來說,《Monocle》的泰勒‧布雷(Tyler Brûlé)說日本保留了其他國家失去的東西:「日本不僅維護日本傳統,也維護了戰後時期發生的一切……你依然感覺到自己彷彿走在一個舞台布景中。一切都做得精緻而完美。」

20180406-在《就是男裝》一書中,作者凱文‧貝羅斯與勞倫斯‧施洛斯曼用「開心點!小馬男孩」來模仿日本雜誌。(Illustration by Ben Lamb,作者整理提供)
在《就是男裝》一書中,作者凱文‧貝羅斯與勞倫斯‧施洛斯曼用「開心點!小馬男孩」來模仿日本雜誌。(Illustration by Ben Lamb,作者整理提供)

同樣地,美國時尚媒體也吹捧它們的日本同儕。「The Sartorialist」上的照片就封日本時尚界的領袖為國際風格大師,像是《POPEYE》的木下孝浩、時尚評論家平川武治、Ships的主管鈴木晴生,以及UNITED ARROWS的栗野宏文、鴨志田康人,還有小木基史。

此外,凱文‧貝羅斯(Kevin Burrows)與勞倫斯‧施洛斯曼(Lawrence Schlossman)則在他們的諷刺作品《就是男裝》(Fuck Yeah Menswear)中的一個部分特別模仿一本日本雜誌叫「開心點,小馬男孩」(Cheer Up, Pony Boy),並搭配假的穗積和夫插畫和愚蠢又蹩腳的英文標題。施洛斯曼在接受《Esquire》訪問時大笑說:「超級男裝迷將日本雜誌奉為圭臬,實在非常好笑。不過大致上根本沒有人看懂上面寫什麼東西。」

*作者大衛・馬克思( W. David Marx),哈佛大學東亞研究碩士,慶應大學經貿研究生,現居日本東京。曾任東京及紐約街頭文化雜誌《Tokion》編輯,長期就日本時尚、音樂和文化等議題撰寫評論文章。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洋風和魂:日本如何在戰後歷史與文化交流中保存了美國時尚風格》(八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