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三種再平衡:《機器、平台、群眾》選摘(1)

2018-01-14 05:10

? 人氣

就如同對公司或市場來說,沒有單一的平衡點;同理,現今展開的技術力量,也不會決定一條必然的未來之路。我們每個人做的決策,都形塑、影響了我們走過的歷史,誠如海耶克所強調的,沒有任何人具有在經濟體系中做出決策所需要的全部知識,我們每個人具有的只是一小段做出這些決策所需要的知識,不論這些知識指的是我們獨特的資源、能力、需求或欲望。自由市場制度的巧妙,在於能把很多這些知識輸往生產之用,並且透過價格機制和定義周詳的財產權制度,協調可能永遠不會碰面或交談的人們的決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現在,數位化創造出新一波的挑戰,無數人合理擔心,隨著科技進步,自己將會失去工作飯碗,不確定之後能否找到報酬相同於以往水準的工作。在大多數的先進國家,薪資所得占GDP 的比重縮減,在所得分配下半底層的人們,實質薪資比二十年前的還低。科技對勞動力造成的破壞作用距離結束還很遠,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總監詹姆斯•曼宜卡(James Manyika)與同事,在2017 年1 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估計:「在現今全球勞動力受雇執行的經濟活動中,若採用目前已展示的科技,約有一半可被自動化。」

在此同時,有技能、才能或運氣的人,現在能夠生產產品,透過全球數位基礎設施遞送,以往從未能夠如此輕易做到這件事。只要能夠觸及數百萬、甚至數十億的顧客,就可能創造並攫取空前規模的價值,這種價值創造是沒有反映在官方GDP 或生產力統計數字上的成長引擎。現在,人們有龐大機會可以做出更多貢獻,運用科技來創造更廣為分享的繁榮。

整個社會如何使用科技,這並非只是、甚至也不主要是政府或政府部門領導人形塑的,是社會整體成員形塑的:來自創業者與經理人如何思考、運用科技的決策,也來自無數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決策,以及處理事務的方法。

今天,無數人從事的產品與服務的創造工作,是我們的祖父母當年所無法想像的工作。我們的經濟最需要的東西之一,就是擅長創造這種新就業機會的人,這項工作必須設計與執行新的人類技能、技術與其他資源和資產的結合,以解決問題、滿足潛在顧客的需求。機器並不善於這類大規模的創意與規劃工作,這是人類擅長的工作,所以創業家對個人及整個社會來說,是最有收益的工作之一。結合新技術與合適人才,可以產生更持久、更有包容性、更有生產力、酬勞更高的工作,嘉惠的不只是雇主,還有員工和顧客。

《機器、平台、群眾》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機器、平台、群眾》立體書封。(天下文化提供)

*安德魯‧麥克費為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首席研究科學家,專長於研究資訊科技對經濟、商界及企業的影響,以及電腦化如何影響競爭、社會、經濟及勞動市場。

 艾瑞克‧布林優夫森為麻省理工學院數位經濟研究中心共同主任,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教授,專長於資訊科技生產力研究及資訊經濟學。

本文選自《機器、平台、群眾》(天下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