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數字會說話,打疫苗等於迎接死神來臨?

2021-06-26 06:10

? 人氣

作者認為,疫苗施打對象以患慢性病、臥床年長者居多,其死亡比例也最多,一兩針的注射關鍵正好成了死因,會不會也太籠統、太表面說詞?(資料照,顏麟宇攝)

作者認為,疫苗施打對象以患慢性病、臥床年長者居多,其死亡比例也最多,一兩針的注射關鍵正好成了死因,會不會也太籠統、太表面說詞?(資料照,顏麟宇攝)

西元2020年,一場詛咒席捲全世界,風聲鶴唳,呼喊著「惡靈惡靈」,那是黑暗全面性的籠罩,驢年馬月的凜冬將至,人類如遇群獅的羚羊,驚慌失措地向前跑,但前方是指哪個方向?那個方向就能來到夢想的綠地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新冠病毒的肆虐,奪走了數百萬人的性命,就好像上天一個靈光一閃,來場篩選及實驗,篩選什麼?沒有條件,見一個就抓一個,實驗什麼?無目的,硬要說,大概是降低人口數吧。無症狀及輕度者就變成祂手下的旗子,繼續抓更多替死鬼,中重度患者得與祂來盤棋對弈,輸了,就要把靈魂交出來,贏了也非大勝,殘留的後遺症當作老天送的紀念品,你得好好珍惜照顧,一旦不小心受損了,得再面對老天,再來一場棋弈對峙,敗了,命也休矣,嗚呼哀哉!

不過,人類的力量也不可小覷,病毒是有跡可循。感染傳播要件需要病原體、傳染源、宿主、傳染途徑四缺一不可,只要打斷其中一處的連結,就能阻止傳播鏈,所以政府呼籲的戴口罩、勤洗手、不群聚,再加上科技的力量,配合AI大數據分析,追蹤足跡及大範圍框列名單,都是有效抑制病毒擴散的防疫措施,只不過面對這種肉眼不可見,皮膚不可感的病毒,單是固若金湯的防禦系統還是很難打贏這場戰役,疫苗接種就是目前最強而有力的抗疫武器。

首先感謝日本及美國的友情相挺,先後各捐贈124萬劑阿斯特捷利康DNA疫苗及250萬劑莫德納mRNA疫苗,緩解燃眉之急,政府力拼單週施打百萬劑,以最快速度來遏止病毒的恣意妄為,也希望儘快解封警戒,讓蠢蠢欲動的人心能被解放,卻可能因為一個數字而卡關,一個被解讀為「因施打新冠疫苗導致死亡」的數據。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過去的史實來幫助我們思考現在的選擇及舉動對未來的影響。學行銷為什麼要有品牌故事為起頭?創業者透過產品帶來的理念及願景,讓消費者有所認同,是需求也好,僅是支持也罷,以達獲取訂單的目的。數學也是一樣,為什麼要學證明?「證明是在一定的規則下,用公理系統推導命題的過程,而在非形式上是要說服讀者接受這個定理的真確性」。

接種後死亡個案 仍待解剖釐清

一串數字也是一樣,不能片面的從單方讀取訊息,新聞是提供最新消息,而不是教育節目或傳達獨裁君主的命令,「數字」加「施打疫苗」不代表等於這些死亡數就是打疫苗導致的,打疫苗就是會提高致死率,更不得以死亡時間來推算疫苗是兇手可能機率。人體本是這麼的複雜,每個人的病情及過去病史也不一樣,生活飲食習慣更無法控制,在任何基礎條件都不一致的情況下,一個十位數字能說明一切,人的生命也太過貧賤了吧?更何況施打疫苗人數是大過於確診人數,怎不比較在疫情前每天、每週、每月的死亡率是多少?施打對象以患有慢性病,臥床年長者居多,死亡比例也最多,因命運時間點的發生巧遇疫苗潮,一兩針的注射關鍵正好成了死因,會不會也太籠統、太表面說詞?

透過解剖驗屍,以科學的角度來眼見為憑,但工程浩大,須些時間耐心等候。此時該來思考何為利大於弊,疫苗的效力並不是代表能保護人民不被病毒感染的能力及機率,畢竟每家廠商選擇的實驗樣本性質、樣本數量、實驗時間及地點皆不相同。重點是疫苗保護的目的在於減少重症及死亡的發生,間接減輕醫療負擔及社會資源,也期望挽回過往的自由。醫學沒有百分百,再牢固的防禦可能被攻破,施打疫苗後仍有被傳染的風險或依舊帶原,疫苗副作用也可能造成合併症而猝死,醫學研究是為了將風險降低至能守護多數人的生命,但沒辦法轉變每一個人的命運。

資訊爆炸時代,載著說服大眾接受為目的及吸引群眾目光的文字、影像、聲音源源不絕地充斥著日常生活,如何能從大量資料客觀擇出可信賴、屬實、合邏輯的部分,是現代人該擁有的批判性思考。數字真的會說話,但該怎麼解釋是每個人的課題,看到黑影就開槍,怕感染病毒,也怕疫苗副作用,這樣杞人憂天,躊躇不決,是會讓生活更加惴惴不安。

*作者曾於醫學中心擔任護理師,現為新手民宿業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