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擺脫困局嗎─用理性與科學迎向未來:《大停滯》選摘(6)

2017-04-20 05:40

? 人氣

理性與科學,如今格外重要。假如我們對未來的命運,有比較理性、比較科學的理解,將能幫助我們在知識與情感上,更順利的迎向未來。(資料照,圖/擷取自appliancedesign)

理性與科學,如今格外重要。假如我們對未來的命運,有比較理性、比較科學的理解,將能幫助我們在知識與情感上,更順利的迎向未來。(資料照,圖/擷取自appliancedesign)

將來所出現的科技創新,還能不能像過去那樣,大幅改善我們的日常生活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認為,我們所要探討的,可以區分為三大方向:首先,我們有哪些正在發展中的重要趨勢?其次,有哪些問題我們必須面對?第三,我們該如何協助推動重要趨勢?

好消息是:很多我們該做的,此刻已經在進行中了。

中國,網路,教育──三個有利的大趨勢

第一個重要趨勢,是中國與印度在科學與工程上所展現的高度興趣。雖然,目前為止這兩個國家的努力重點,仍然是為現有的產品與服務提供價格更低的版本,但長期來說,我們可以預期他們將在創新這件事情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我們也可以期待,他們在製造業與服務業上所投注的心力──就算創新的源頭不是他們自己──讓我們能夠有更多時間與精力,去研發新的創新。在美國,當更少人忙著生產便宜的玩具,也許就會讓更多人有時間去追求科技上的突破,或是其他更有貢獻的事情。

我在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經濟系的同事艾利士.塔巴羅克(Alex Tabarrok),特別重視中國與印度的「消費者角色」,認為這將會鼓勵更多創新。例如你發明了一種抗癌新藥,擁有這種藥物的智慧財產權,現今多虧了中國與印度市場,你可以把藥物賣給更多人,而更多創新也將被激發出來。一般來說,一個更富裕、人口更多的國家,能讓這一類好的發明幫助到更多人,並且帶來更好的報酬率。

第二個重要趨勢是,在未來,網路創造利潤的能力會比今天好很多。透過網路,讓科學的學習與傳播變得更方便,這能讓科學家們的生產力──在人們難以想像的領域──大幅提高。網路讓科學更普及,不再被少數科學界人士把持。今天,就算你不是來自哈佛或普林斯頓大學,也能輕易地讀到最新發表的論文。雖然,把網際網路當做大量散播科學知識的媒介,現在還只是很初期的階段,但在未來的數十年間,網路很可能將引爆所有科技──而不只是網路本身──的躍進。

比起看電視──或是其他傳統「打發時間」的方式──上網有著更高的「教育價值」。克雷.薛基(Clay Shirky)提出的「認知剩餘」(cognitive surplus)這個辭的克雷.薛基(Clay Shirky)「認知剩餘」是指現代人的閒暇時間以前都拿來看電視,但現在則是在網際網路上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彼此相互影響而發展出一種人際串聯的方式。)就認為,數十億人口今天正快速地以更聰明、更好的方式相互連結。自修,有史以來從沒像今天這麼好玩,正是因為我們能夠掌握學習的過程。

第三個重要趨勢,是我們看到有一群關鍵的美國選民,正具體地努力改善十二年基礎教育的品質,例如提供更好的誘因、更好的學校選擇、更好的管理等等。今天,袒護現狀的人,再也無法贏得政治上的認同。看看此刻執政的民主黨,過去一直被戲稱為「教師工會黨」,但是歐巴馬推出的教育政策,卻讓教師工會強烈反彈。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教育政策的改革會怎麼發展,但趨勢是朝著樂觀方向演變的。長期而言,我認為會帶來好結果。

因為以上各種理由,對於未來能否再度出現「垂得低低的果子」,我很樂觀,只是現在這些果子還不夠低而已。

諾曼.博洛是誰?真希望孩子們都知道……

接下來,我們還能做什麼?我的建議是:提高科學家的社會地位。

這個建議聽起來很容易,實際上真要達到目標,並沒那麼簡單。因為這不是一蹴可及,也不能靠政府強勢介入來達成。一旦科學家的社會地位獲得提高,我認為將為我們的未來帶來很大的改變。

我舉雙手贊成,應該大手筆地資助科學研究,無論是哪個層次的研究都好。但光是這樣還不夠。

假如我們希望看見更多科技上的大突破,我們就需要有更多人愛上科學,真正關心科學,然後讓科學吸引更多頂尖的人才──美國人也好,外國人也好。科學這一行,必須贏得社會的尊敬;科學家們組成的團隊,也需要有高昂的士氣,相信自己正在做很有意義的事。

談到激勵,「地位」的重要性,不亞於金錢。我很希望看到這兩者,都能發揮好的效果。今天的科學家,沒有受到應有的肯定與重視。在美國的社會中,科學家當然不算沒地位,但也沒被尊崇到哪裡;科學,聽起來也沒法律、醫藥或頂尖金融業來得炫。很少人會說,跟科學家交往、跟科學家結婚是件「夢寐以求」的事。問問自己吧,你覺得哪個比較有魅力,是「科學家達文西」,還是「藝術家達文西」?

科學家諾曼.博洛(Norman Borlaug)在二○○九年去世時,我非常震驚。你也許聽過博洛的大名,他是所謂「綠色革命」(Green Revolution)的先驅,發明過許多改良品種的作物,後來在印度、非洲等貧窮國家被廣泛採用,避免了饑荒的發生。要說博洛的研究,拯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絕不誇張。

然而,直到博洛去世,大部分的美國人都還不知道他是誰。媒體雖然報導了他去世的消息,但對於這位當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卻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在我認為的理想世界中,博洛應該獲得人們更高的肯定。

社會學學者傑克.高德史東(Jack Goldstone)曾經研究英國與蘇格蘭工業革命的起源。他的著作《為什麼是歐洲》(Why Europe ?)中,讓我們看見「科學的文化」的重要性。英國能在十八世紀在科學上出現這麼驚人的突破,高德史東說,是因為建立了一種良好的「科學與工程文化」。相反的,當時的中國雖然很富裕,但卻沒有具備這樣的文化,最後工業革命才會先降臨歐洲。

物價指數最高的新加坡。(圖/遠見雜誌提供)
今天的新加坡,就有很棒的文化──重視科學與工程創新,科學家的地位也很高──你可以把這個小小的城市國家,想像成現代版的佩力克里斯(Pericles)治下的雅典城邦,只是信奉著不同的上帝。(資料照,圖/遠見雜誌提供)

今天的新加坡,就有很棒的文化──重視科學與工程創新,科學家的地位也很高──你可以把這個小小的城市國家,想像成現代版的佩力克里斯(Pericles)治下的雅典城邦,只是信奉著不同的上帝。換句話說,我所主張的提高科學家社會地位,並不是在做什麼烏托邦式的白日夢,而是世界上真有國家已經這麼做了。

學學日本,準備適應「新常態」……

我不要白宮再增加什麼科學獎。我要的,是讓絕大多數人民都能真正關心科學,把科學上的成就視為我們身為西方文明領袖的重要特質大成就(這句怪,請斟酌重譯)。小說家與哲學家艾茵.蘭德(Ayn Rand)說得對極了:我們都應該尊敬創作者與科技創新者。

這是非常艱難的目標,但並不是因為我們不具備所需的條件。而是我們必須願意,然後一起改變我們的集體態度,目標才可能實現。我們身邊,可能充滿著各種機會。你朋友中有科學家嗎?找他聊聊,請他們為你、為你的孩子上上課,用你的敬意回報對方。

我們當然不應該無條件地聽信一位科學家,但我們必須對科學家這一行保持更高的敬意。經濟學家都老想著怎樣說服政府,建議政府該怎麼做,但我所說的改變,必須從家庭開始,然後是學校,接下來是媒體。

還有,我們也必須提高警覺:對於這樣的改變,政治上一定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而我們要避免雪上加霜。要容忍;要理解政治上的反彈,有著根深柢固的原因;要知道,政府也好,民間也好,眼前所創造的利潤成長,再也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與期待了。不管你有什麼樣的政治立場,請讓自己成為這場改變的助力、而不是阻力,千萬不要妖魔化那些意見跟你相左的人。

這種科技進步相對較低(是低還是緩慢)的情況,至少還會再持續好幾年,甚至也許更久。在人類歷史上,想要預測科技進步的速度通常不容易。但是今天,還是務實點吧,我們正活在一種「新常態」之中。

過去很多人批評日本,批評她在過去二十五年來低成長的經濟,但老實說,面對低成長,日本民間的表現其實很不錯。

豐田的Corolla汽車(取自Pixabay)
從高速成長變成低度成長,並沒有讓日本的政府分崩離析,也沒有撕裂他們的社會。沒錯,日本的確正在發生經濟衰退,但大部分人的日子其實過得還不錯。圖為豐田汽車。(資料照,取自Pixabay)

日本的勞動力這些年大幅衰退,人口嚴重老化,很少有重大創新產品,已經很高的國債繼續堆高,而且再也沒出現像豐田、索尼這類被形容為「國家之光」的企業。然而,從高速成長變成低度成長,並沒有讓他們的政府分崩離析,也沒有撕裂他們的社會。沒錯,日本的確正在發生經濟衰退,但大部分人的日子其實過得還不錯。從更好的法式甜點,到下雨天放在百貨公司門口的自動包傘機,我們可以從很多小地方看見,日本人一直在從品質上推動許多精微的改良。

在一九八○年代的高成長時期,大家都說未來就看日本的了,美國必須跟在後頭學習日本才行。有意思的是,這個說法還真說得沒錯,只不過,方向正好倒過來──在與「低成長」共處這件事情上,日本是我們該學習的榜樣。

這場衰退,可能會持續更久……

最後,當有一天「垂得低低的果子」再度出現時,大家也要提高警覺。因為有時候,「垂得低低的果子」也潛藏著危機。前一次出現大量「垂得低低的果子」時,就有好幾個國家沒準備好,包括二戰時期的軸心國家聯盟(德國、義大利等)、蘇聯、共產中國等等。

要不是有了當時的新科技,二十世紀那些極權國家所犯的錯誤,是絕不會發生的。從希特勒到史達林,都把廣播、電力、火藥、飛機、陸上交通工具與鐵路等,變成了屠殺與鎮壓人民的工具;現在政府組織的檔案管理方法,則被用來監控與殺害人類。一直到法西斯主義退流行,才漸漸有新的政治與社會機制,來保護人民免於法西斯主義者的傷害。

我不是說,近期內會有類似的殘暴政權出現。相較於二十世紀早期,今天的世界民主多了,可能也聰明多了;而且因為有了核彈,軍事上也不敢再輕舉妄動。今天就算出現另一個希特勒,恐怕很難坐大。

但這裡要注意的是:新科技會破壞原有的權力平衡。當有一天「垂得低低的果子」再度出現,我們不能期待那時候的新世界,只是多了很棒的新科技而已,其他會一切如常。相反的,一定會有出乎意料的大問題跟著出現,然後一定會有很多人開始懷念起今天這個年代。

同時,我們要有心理準備,比起我們過去所經歷過的衰退,這場衰退可能會持續得更久。我們也要有準備,就算衰退結束了,緩慢的經濟成長恐怕也會繼續好一陣子。科學上有些領域,如今已發展到極限,因此科學的進步也不會是齊頭並進的。

理性與科學,如今格外重要。假如我們對未來的命運,有比較理性、比較科學的理解,將能幫助我們在知識與情感上,更順利的迎向未來。

接下來,開始面對挑戰吧。

大停滯書封。(早安財經提供)
《大停滯》書封。(早安財經提供)

*作者為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喬治梅森大學,並主持該校知名智庫Mercatus Center。《彭博商業週刊》稱他為「美國最炙手可熱的經濟學家」,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也選他為過去十年「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大停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