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路好棒─真的嗎? 消失了的價格、產能與利潤:《大停滯》選摘(3)

2017-04-17 05:40

? 人氣

想要估算網路的生產力,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短短二十年前──可能還不到──我們沒有Google,沒有網路瀏覽器,沒有部落格,沒有臉書,沒有推特等等重大發明,而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都在使用它們。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資料照,AP)

想要估算網路的生產力,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短短二十年前──可能還不到──我們沒有Google,沒有網路瀏覽器,沒有部落格,沒有臉書,沒有推特等等重大發明,而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都在使用它們。臉書創辦人祖克柏。(資料照,AP)

我們錯失了很多創新的機會。但是有一個領域,我們的創新速度倒是遠遠超乎任何人的預期。這個領域,就是網際網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就在很短的時間內,網路變得更好用、速度更快,而且更好玩。這要歸功於像是「摩爾定律」(Moore’s Law)(摩爾定律是指IC上可容納的電晶體數目,約每隔十八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這是由這是英特爾(Intel)名譽董事長摩爾(Gordon Moore)經過長期觀察的發現後所提出,因而以他命名。)等重要概念的整合,讓業者能用這個新媒介,把人們連結在一起。

想要估算網路的生產力,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但短短二十年前──可能還不到──我們沒有Google,沒有網路瀏覽器,沒有部落格,沒有臉書,沒有推特等等重大發明,而今天,數以百萬計的人都在使用它們。

在這個開創性的領域,即便是業餘人士──當年的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臉書創辦人)就是如此──都能創造出重大的影響力。這不是沒道理的,因為今天的網路,就像英國工業革命爆發後的最初那些年。

生產,不再只出現在工廠中

不像電力的發明,網際網路並沒有改變所有人的生活。但它的確改變了「很多人」的生活,而且到了下一個世代,影響力還會更強大──尤其是對知識充滿好奇心,很想要結交大量朋友,很希望在最短時間內吸收大量資訊的那些人而言。而以上這幾種人,很可能包含了這本書的主要讀者在內。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網際網路最有趣的一點是:竟然有這麼多東西是免費的。平常,我一天可能寫兩則推特,讀二十篇部落格,看幾篇影評,逛逛拍賣網站,然後在YouTube上看克拉倫斯.懷特(Clarence White)彈吉他。我盡興地打發時間,卻不用花我半毛錢。

網際網路深入人類生活(AP)
「生產」──這個經濟學家用了好幾代的字眼──今天越來越常發生在人們的心智裡,而不是堆放在工廠的地板上。(資料照,AP)

「生產」──這個經濟學家用了好幾代的字眼──今天越來越常發生在人們的心智裡,而不是堆放在工廠的地板上。寫一則推特,也許沒什麼大不了,但這則推特的價值存在於心理層面。我們透過推特、臉書、MySpace以及其他網路上的服務,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個複雜的世界──裡頭有故事、有照片,還有感情。網路上單獨一則內容也許無足輕重,但加總起來,卻充滿著愉悅、情感與刺激。再加上,要使用這一切,一點難度也沒有,只要付錢接通網路,打開電腦,填好帳號密碼就可以了。

換句話說,這種新誕生的「垂得低低的果子」,大部分存在於我們的腦海與電腦中,很少會出現在需要「靠利潤驅動」的實體經濟裡。這的確是唾手可得的「好料」,但不是傳統的那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