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戰爭─英國電力事業私有化:《財團治國的年代》書摘(2)

2016-09-27 05:50

? 人氣

英國電力私有化引發不少問題。圖為英國東北部海域的大型海上風力發電場「荷恩夕計畫」(Hornsea Project)(取自網路)

英國電力私有化引發不少問題。圖為英國東北部海域的大型海上風力發電場「荷恩夕計畫」(Hornsea Project)(取自網路)

英國未來電力供應的三大來源是天然氣、風力和核能,燃煤佔的比重照理會越來越低。有人主張,要取代導致氣候變遷的燃煤發電,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天然氣發電廠及海上風力發電廠的網路。最先進的天然氣發電廠可以快速興建完成;機器可以在半小時內開機,不用的時候也可以隨時停機;電廠只需要一百名工作人員即可運作。支持天然氣發電的人士表示,天然氣比燃煤更潔淨、更環保,而且,它讓英國有時間大量增建風力發電廠,而不致危及供電的穩定。由天然氣和風力發電組成的電力系統將是一套過渡系統,有如油電混合動力車──本身非常環保,但是內附碳燃料引擎,免得你受困路中。然而,儘管新的壓裂(fracking)技術讓英國得以更方便地買到更便宜的天然氣,但是供給的穩定性仍然令人擔心。因此,永遠處於開機狀態、持續穩定供應基準電量、每瓦電力碳排放量是天然氣電力七分之一的新核能電廠,仍然是政府倚賴的重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始構想(由工黨提出,並由接任者繼承)是批准四座新的核能電廠,每座電廠各有一對反應爐,藉此紓解民間電力產業對核能的渴望。其中兩對反應爐將由EDF分別在薩默塞特郡的欣克利角(Hinkley Point)電廠,以及沙福克郡(Suffolk)的賽茲威爾(Sizewell)電廠興建;另外兩對則由德國的意昂及萊茵集團,分別在安格爾西島(Anglesey)的威爾法(Wylfa)電廠,以及格洛斯特郡的奧爾德伯里(Oldbury)電廠興建。至少四組──甚至全部八組──將會採用同一種模型:也就是法國阿海琺公司設計的高效率且極度安全的歐洲壓水式反應爐(EPR)。建造八座同樣的反應爐能降低成本:它們可以有效地大量生產。核能電廠的遊說者主張,由於核能電廠運作時不會產生太多溫室氣體,跟風力發電廠一樣,因此,它們也該如同風力發電廠,得到某種程度的補助。照他們的說法,如果我們要求法國人和德國人花大錢興建核電廠,就必需保證他們的投資能在核電廠營運的幾十年內得到回收。欣克利角核電廠將在二0二三年上線,幾年之內,將近四分之一的英國尖峰時間用電量,將由安全、乾淨又可靠的新核能電廠供應。

這些說法有什麼謬誤?事實證明,幾乎全都錯了。福島的核子反應爐在去年三月的日本大地震之後三度熔毀,德國政府因此全面廢核,導致萊茵及意昂集團放棄他們在英國的核能投資。由德國人手中接下威爾法及奧爾德伯里計畫的日本日立公司(Hitachi),如今提議在原址上與美國奇異公司(General Electric)聯手興建兩組進階沸水反應爐(Advanced Boiling Water Reactor;簡稱ABWR)。法國人在一九七0及八0年代,藉由興建六十組幾乎一模一樣的反應爐而達到規模經濟。英國的八組反應爐,原本聽起來就像手工製作而非生產線商品;四組採用一種模型,另外四組採用另一種模型,聽起來簡直就像在做實驗。

而這第一批核子反應爐確實充滿了實驗性質。福島核災以前,日本總共有四座不算特別可靠的現役ABWR。EPR則從未真正上線過。目前,中國正在興建兩座EPR,芬蘭一座,諾曼第的弗萊蒙城(Flamanville)也有一座。芬蘭和法國EPR的造價,至少會比原本的預算高兩倍。弗萊蒙的工期落後了五年,芬蘭電廠則落後九年。中國的反應爐預計在二0一五及二0一六年上線,比原定計畫遲了一年。

法國本身對EPR的熱情似乎冷卻了下來。歐蘭德希望將核電佔法國供電的比例,從百分之七十五降到百分之五十。EDF的前任執行長法蘭索瓦˙魯斯利(François Roussely)曾警告說,EPR的結構太過複雜,需要重新設計。他說電廠應該提供顧客一種更小、更簡單的反應爐,叫做ATMEA。前一年,EDF的新任執行長亨利•普羅里奥(Henri Proglio;原註:二0一四年十月下台,由冉貝納˙李維[Jean-Bernard Lévy]接任)曾嘲笑阿海琺意圖將EPR推向海外市場。「你知道有幾家公司的目錄上只有一項產品嗎?」他冷笑著說,「福特和他的T型車算是一家。但那是一百年前了,而且他確實懂得製造與銷售。」法國如今想在英國興建EPR。一般認為,這段話是普羅李奧在政治鬥爭激烈的法國產業世界玩的一次權力遊戲;然而,正是這個世界──一個不受英國選民控制的世界──在英國民眾身上套上了枷鎖。

英國預定的EPR投資,不免令人憂心忡忡地聯想到路軌公司災難性滅亡的前兆。這家民營企業不得不在二00一年重新收歸國有。正如第二章見到的,在路軌公司的個案中,政府也同樣允許全國所仰賴的民營網路投資於未受驗證的技術,不顧歐洲方面顯示技術尚未成熟的警訊。在李特查爾德和勞森展望的自由市場烏托邦中,這應該不成問題。他們認為國家計畫委員不懂人民的需求:民眾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企業家投資人力、物力供應市場所需,彼此競爭。如果供應的商品或服務不受青睞、毫無用處或過於昂貴,輸的是企業家,不是顧客。這種觀點沒有將民眾的行銷敏感度納入考量,不過,這是一種合理的原理原則,適用於餐館、汽車或家具;如果銀行能面對真正的競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然而,若將這種觀點套用到英國電力產業上,會出現兩個可怕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核能電廠並非餐館。如果我在鬧市開了一家咖啡館,結果倒店了,我的生計會出現問題,但是鎮民不會找不到地方喝咖啡。然而,如果國家電網公司預定在二0二0年以前供應13百萬瓩的核電,一旦跳票,國家將陷入危機。這無異於一個老笑話:如果你欠銀行一百英鎊,你就有麻煩了;如果你欠他們一百萬英鎊,那麼銀行就有麻煩了。如果冉貝納˙李維計畫在耶誕節以前遷入新居,屆時房子尚未就緒,李維就有麻煩了;如果冉貝納˙李維的新核子反應爐在二0二三年以前尚未就緒,全英國就有麻煩了。完工九成的風力發電廠可以有九成的運作能力;而完工九成的核能電廠,則是無用又累贅的廢物──一個價值一百六十億英鎊的廢物,如欣克利的案例。

企業在英國興建新核子反應爐、卻因成本超支而中途終止行動的機率,低於另一種可能性:一旦動工,電廠必將不計成本堅持完成新核子反應爐的興建工程。這就是第二個問題。所費不貲又尾大不掉的核子反應爐並不合算。全球暖化是核電被列入考慮的唯一原因;若要籌建完成,唯有靠政府補助。而英國政府提供給EDF及其小合夥人(阿海琺和兩家中國國營企業)興建欣克利的補助,龐大得驚人:以每小時千瓩九十二點五英鎊的保障價格收購欣克利角生產的電力,未來三十五年依通貨膨脹率調漲。這大約是目前英國平均批發電價的兩倍。他們給EDF九年時間完成興建計畫,慷慨得難以想像(日本的ABWR只花四年就蓋好了)。財政部還給EDF及其合夥人擔保,協助他們舉債興建電廠。倫敦券商利本資本(Liberum Capital)的分析師彼得•阿瑟頓和孫沐路指出,欣克利光要步上軌道,就會是全世界最昂貴的發電廠;等到它開始發電,若要免除補助,天然氣的價格漲幅必須高達百分之一百三十左右。「英國政府在進行一場豪賭,認定未來化石燃料將極其昂貴,」阿瑟頓和孫寫道,「如果賭錯了,那麼當[電廠]開始服役,從經濟角度來看,這張合約將顯得愚蠢至極。英國政府竟然認為無妨下這樣的賭注,我們著實震驚。」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的《財團治國的年代:從自由市場到不自由的人民》一書;作者詹姆斯‧米克(James Meek)被媒體讚譽為在文學與非文學之間的游刃有餘,目前為《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特約編輯。他曾於1991至1999年擔任英國《衛報》駐莫斯科記者,2004年獲英國新聞獎(British Press Awards)年度駐外記者。撰述經常發表於《衛報》、《紐約時報》、《國際先驅論壇報》等。網站:www.jamesmeek.net。

財團各國的年代書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