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被家暴,為何還不離婚?心理師歸納受暴者3大「離不開」原因,每個都令人超心碎

2019-02-19 09:00

? 人氣

社會資源可能可以幫助你這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真的不幸要走到司法程序,不懂這方面的專業知識也沒關係擔心,社工轉介或是尋求其他法律扶助單位,都會有熱心的專人提供諮詢,不論是離婚後的贍養權益,或是孩子的監護權問題,尤其是監護權的部分,其實現在法院都會以孩子的發展為最優先考量判定,經濟能力已非最主要因素

吵架.難過.小孩.雙胞胎.姊妹.嬉鬧.哭.搶(圖/あおみどり@pakutaso)https://www.pakutaso.com/20171155329post-14197.html
曾有案例的媽媽決定將兩個孩子的監護權都交給父親,讓姊弟們能夠共同生活,一起成長,為孩子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圖/あおみどり@pakutaso

2. 經濟限制

除了親情羈絆外,經濟因素也占了相當高比例,洪培芸心理師分享,這還是跟我們傳統社會運作的影響有關。因為長期以來,多數的家庭型態都還是由男主外,女主內形成,有些上一代的女人,甚至走入婚姻後就是一輩子的家庭主婦。如果離開家庭後,缺少經濟支柱,「那生活該怎麼過下去?」、「這麼久沒工作了,誰還會錄取我?」、「如果我去工作了,那小孩該交給誰照顧?」總總諸如此類的擔憂就足夠成為他們忍氣吞聲,繼續待在次等地位的家庭之中,因為在那裡至少有安身之地、至少三餐吃飽穿暖。

如果你是當事者也許可以這麼做:

很多時候,當這些長年待在家的主婦們,在離開職場十幾年後,突然間要他們二度就業、重回工作岡位,姑且不論是否還具備實際的工作能力,在心理上的那層焦慮和抗拒,其實是很大的挑戰。洪培芸心理師分析,這其實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因為一段時間沒有觸碰某樣東西時,本能地會害怕自己無法勝任,進而直接否定,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但也許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是可以學習與重新訓練的,「儘管時代一直在改變,但人是擁有無限的潛能的!」更何況有些時候,其實多半的人都還保留著一定的能力,只是過於自貶和缺乏自信心。

社會資源可能可以幫助你這些:

如果真的很擔心,自己與這個社會脫節,可以參考政府機關提供的就業服務,像是就業培訓、就業輔導。另外若害怕找不到工作,或是因為必須接送小孩,而需要比較彈性的工作機會,也可以透過就業支持系統,由專人媒合較適合的短期雇約工作。在工作尚不穩定的這段動盪期,還能先尋求社福單位協助申請相關經濟補助,例如公部門的馬上關懷急難救助、特殊境遇家庭扶助,若是身邊帶有未成年孩童,同時還可以獲得一筆子女生活補助。

3. 外界眼光

但還有一種情況是沒有上述的兩種顧慮,多數的人仍然還是選擇繼續忍耐。洪培芸心理師說,原因就在於我們的社會氛圍其實並不鼓勵離開,甚至是不支持、將「離開」這件事貼上負向標籤,讓受害人害怕被這個社會指責而噤聲

不只是社會的眼光,有些時候親友的建議和反應也會成為受暴者不敢說出來的原因,「難道不能原諒他嗎?」、「幹嘛跟他計較?」、「婚姻本來就是這樣阿!」說出這些話的當下,也許身旁的親友並不是惡意,但對於受暴者來說,他們的心靈是很脆弱及敏感的,說者無意,聽著有心,這些話語可能會成為壓倒受害人願意求援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