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慈芸專欄: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 「蔣總統祕錄」也是譯本

2016-02-20 06:50

? 人氣

日文的《蔣介石秘錄》,單行本從1975年開始出版。(作者提供)

日文的《蔣介石秘錄》,單行本從1975年開始出版。(作者提供)

當代中文作者靠翻譯回銷中文世界的著作並不少見。林語堂的《京華煙雲》,翻譯的;陳香梅的情史《一千個春天》,翻譯的;張戎的《鴻》,翻譯的;嚴君玲的《落葉歸根》,翻譯的;哈金的《等待》,也是翻譯的。雖然這些作家都在中國長大,但他們一開始就用英文書寫;在英美大賣之後,再回譯成中文,其實可以理解。更不必提像譚恩美這種自己中文就不行的華裔作家,雖然寫中國故事,當然非靠翻譯不可。
 
但連《蔣總統秘錄》也是翻譯的,這就有點古怪了。事實上,這本傳記根本是國民黨提供蔣介石日記、國史外交秘密檔案、公文等給日本人,讓他們來寫,再從日文翻譯成中文。這樣不是很費事嗎?裡面大量引用蔣介石日記和公文,日本人翻譯成日文,譯者還不是得乖乖翻出原文來抄錄。提供原文給人家翻譯,再翻回來; 從翻譯的觀點來看,這不是多此一舉嗎?日本難道會找台灣人寫他們天皇的傳記,再譯回日文嗎?美國難道會找中國人寫羅斯福傳記,再譯回英文嗎?法國會找台灣人寫戴高樂傳記,再譯回法文嗎?為什麼只有台灣會做這麼奇怪的事情?
 
無獨有偶,還有一本《北京最寒冷的冬天》,原文根本就是用中文寫的,翻譯成日文後出版,台灣再競相從日文翻譯成中文出版。為什麼不找作者提供中文原著就好,非得這樣翻過去再翻過來?最近重出新版的《從前有個紅衛兵》,以前初版叫做《天讎》,當時明明作者人就在台灣,這本書卻先出英文本,再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這些看來多此一舉的翻譯,當然都跟政治有關。《蔣總統秘錄》應該是沒人敢寫,乾脆找日本人來寫,兜個圈子回來,萬一出事還可以卸責;《北京最寒冷的冬天》作者是逃亡到日本的,當時匿名出版,大概不敢出面。而《天讎》的作者雖然逃到台灣,但美國人大概不太信任他,還找了教授組成研究計畫,多方訪談確認種種細節,最後才幫他修出一個經過美國人核可的版本,然後再翻譯成中文,譯者也是美國新聞處選的。從這些「多此一舉」的翻譯背後,其實可以嗅到美、日、台各自的政治考量。
 
《蔣總統祕錄》是1973年由日本產經新聞社企劃,提出的說法是因為老蔣1974年米壽(日本說法88歲為米壽),以傳記祝壽之意。其實中華民國與日本才剛在1972年斷交,這個提案不無扳回論述權的意味,日本產經新聞就說他們要「拿出勇氣來正視歷史」,「希望有所裨益於中、日兩民族真正友好的基礎」,台灣出版的副標為「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這個計畫得到國民黨大力支持,日方派人駐台數月,抄錄翻譯蔣氏日記、國史、外交、總統府各類檔案,最後由古屋奎二執筆。1974年8月開始在日本產經新聞報連載時,名為《蔣介石秘錄》;台北國民黨黨報中央日報同步連載,當時蔣介石仍是總統,書名改為《蔣總統秘錄》。中文的聯絡人是老蔣文膽秦孝儀,譯者是當時任職中國農民銀行董事會秘書的陳在俊。當時中央日報總編輯薛心鎔在回憶錄中稱讚陳在俊「中日文造詣俱深,譯筆嚴謹」。第一冊並附說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