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令人討厭的松子》女主角會一直愛上錯的人?心理師道出「邊緣性人格障礙者」的成因

2018-09-27 09:00

? 人氣

孩子和父母所形成的激情的、強烈的關係(伊底帕斯式傳奇),對於定義性客體選擇的類型是至關重要的。由於邊緣型主體在其內攝機制和內攝身份認同方面經歷的困難,導致他們在建立穩定的性別身份和基於這一身份發展出清晰確信上有嚴重困難,他們既沒有主體的性別身份確信也沒有明確的性客體選擇。我們可以看到,松子雖然表面上是異性戀,但每次都是通過直接的性來建立關係,甚至鍛煉自己的性技巧,都是出於希望獲得與他者聯結的需要,是服務於他者的要求。在拉岡派的視角下,邊緣型的性行為很大程度取決於他人的性要求,所以他們作為男人或者女人的感受隨著他人的主觀要求而改變著,他們進入一個同性戀或者異性戀行為取決於他人的要求。這就是為何我們在邊緣案例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了所謂的性取向的易變性。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此外,為什麼拉岡派把邊緣型主體歸入神經症結構呢?神經症的機制是壓抑,主體通過壓抑機制放棄亂倫慾望才能進入神經症結構。壓抑機制是主體克服早期想像或鏡像階段,進入象徵秩序活動的必經之路。壓抑機制的產生,必須由母親通過話語傳遞父性隱喻(父親功能),給母子間封閉的想像性二元慾望遊戲打開缺口,主體因此而登陸到象徵秩序,因此誕生出自我,自我的產生能夠維持主體的壓抑。邊緣型障礙主體可能成功地打破了緊張的母親-孩子二元關係,但由於早期內攝機制的障礙(拉岡認為,內攝機制是一個象徵符號的功能,即嬰兒的需要通過他者的話語回饋傳遞給嬰兒的過程),也即是前文提到的由於母親的嚴重缺位所引起的認同、內攝機制未能充分發展,邊緣型主體無法形成充分的壓抑機制,儘管他們已經進入伊底帕斯階段,但仍是以想像機制為主導。

原始母性功能的缺失在主體上留了一個巨大的、構成性的空洞,它不可修復。這些嚴重缺失可能使得邊緣主體的自我難以維持壓抑機制,我們可以從邊緣型主體衝動控制能力的缺乏來看到其壓抑機制的薄弱。由於早期理想自我的殘酷性質所導致的強烈內疚感,以及邊緣主體在做出違背社會規範與道德行為後在超我作用下體會到的負罪感,這都可以窺見他們的壓抑機制在起作用,所以拉岡派據此認為邊緣型主體屬於神經症結構。

與邊緣型主體工作是困難的,因為他們存在視角逆轉的問題,他們可以不斷更換相反的視角來看待他人。上一分鐘分析家可能被她體驗為是充滿關愛、仁慈的人,下一分鐘分析家就想像成了迫害性的、自私冷酷的人。在拉岡派的視角下,邊緣型主體的視角逆轉是「想像機制占主導的思維運作」心智所造成。由於缺乏他者對於自己作為真實主體感覺的確認,他們無法進入他者的位置,無法設身處地體察他人的感受,他們的視角逆轉是處在經歷焦慮與挫折經驗下的自我保護。

松子是苦難的,但她的苦難是由於嚴重的缺失而帶來的,她又是勇於自我承擔的,在生命最後時刻「抓著惠的名片」而想重新來過。影片最後,她在幻想中給妹妹修剪頭髮,靈魂回到了家鄉的河流,回到了家裡,回到了童年,或許在生命的最後一刻,她已原諒了所有的傷害,以及原諒了自己。

文/張甲臹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內心有一個空洞 永遠無法填滿——邊緣性人格障礙解讀)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