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需要「新型晶片」,台積電市占僅4%!這種半導體,讓特斯拉續航破600公里

2022-09-15 12:40

? 人氣

車用半導體主要由IDM把持,台積電市占僅4%。(示意圖/Pixabay)

車用半導體主要由IDM把持,台積電市占僅4%。(示意圖/Pixabay)

一場早餐會,敲開台灣半導體產業之門

1974 年 7 月 26 日,潘文淵完成「積體電路計畫草案」,並獲經濟部核定。一個月後,積體電路計畫催生了工研院的「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簡稱電子中心,電子所的前身),為台灣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的起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潘文淵當時建議與美國無線電公司技術合作,並從美國無線電公司辭職,召集海外學人成立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TAC), 被譽為「台灣半導體產業之父」。

如圖 7-1 所示,台灣半導體每 20 年為一個發展演變期。1960 年到 1980 年是世界及台灣 IC 產業的萌芽期。

圖7-1:台灣IC產業發展軌跡(圖/天下文化)
圖7-1:台灣IC產業發展軌跡(圖/天下文化)

回溯世界 IC 歷史,1958 年,全世界第一顆 IC 在美國德州儀器(TI)公司誕生。

而台灣半導體的歷史,則要從交通大學說起。1964 年,交大在台灣第一位本土工學博士張俊彥領導下積極投入,成立半導體實驗室(現今奈米中心的前身),曾任交大半導體實驗室主任的胡定華,在 1974 年電子中心成立時即毛遂自薦,並獲任電子中心副主任一職,胡定華當時擔任交大電子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負責為電子中心招兵買馬,次年辭去教職,專心並積極推動半導體技術研究。

1976 年,電子中心和美國無線電公司簽訂「積體電路技術移轉授權合約」,陸續派工程師到美國受訓學習技術;1977 年,受訓的工程師設計出台灣第一顆 IC 晶片,奠定了台灣 IC 產業的發展。

1980 年代,台灣半導體業開發發展,起源於 1980 年工研院出資成立聯電,創設台灣第一家半導體公司,也是新竹科學園區第一家進駐的公司。當年,聯電做的是單價不到 10 元的電子錶晶片;接著是 1987 年台積電成立,隨著 1990 年代,個人電腦興起、手機盛行,台灣 IC 產業進入成長期。

台灣 IC 產業從 2000 年開始進入茁壯期。以實績來看,2000 年台灣 IC 總產值 163 億美元,到 2020 年,達 1024 億美元,成長幅度逾五倍。

根據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aiwan Semiconductor Industry Association, TSIA) 的資訊, 到 2021 年, 台灣 IC 產業產值為 1458 億美元,換算成新台幣首度突破 4 兆元,年成長率仍高達 26.7%。

台灣 IC 業創新分工策略

以半導體產業結構分析,從上游 IC 設計到中游 IC 製造,再到下游的封裝測試,產業高度垂直分工(如圖 7-2)。

圖7-2:台灣IC產業鏈(圖/天下文化)
圖7-2:台灣IC產業鏈(圖/天下文化)

早期的半導體公司都屬 IDM 廠,是從上游到下游垂直整合,台灣 IC 產業率先提出分工策略,推動晶圓代工加上 IC 設計,建立創新的產業結構商業模式。

1987 年台積電成立,以純晶圓代工業務商模,搶市場先機,至於聯電,則花了十年時間拆解 IDM,分拆獨立出聯發科、聯詠、聯陽、智原、聯傑、聯笙等 IC 設計公司,逐漸轉型為純晶圓代工公司,從此,聯電代工業務迅速發展。在分工趨勢下,傳統的 IDM 廠也減少自製改為外包。

台灣創新的分工策略發揮優勢,在晶圓代工、IC 封測和 IC 設計等全球市場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實際的成果來看,2021 年台積電晉升為全球第一大 IC 代工廠、第三大半導體廠;聯發科則為全球第四大 IC 設計、第八大半導體廠;全球十大晶圓代工(不含 IDM 的純晶圓代工)台灣就有 5 家上榜,前十大 IC 設計公司,台灣則有 4 家入列。

延伸閱讀:半導體業步入衰退周期?台積電、美光財報暴露「旺季不旺」警訊

以整體產業的實績,過去 20 年,台灣在晶圓代工和封測兩項業務上,都拿下全球第一的寶座,IC 設計也僅次於美國,排名第二,是台灣最有競爭力的產業。台灣晶圓代工總產值從 2000 年的 94 億美元,成長到 2020 年的 551 億美元,成長近五倍,占全球市場的 77.6%;而 IC 封測占全球產值的 57.7%,幾乎可說是由台灣主宰市場(如表7-1)。

表7-1:台灣IC產業產值概況(圖/天下文化)
表7-1:台灣IC產業產值概況(圖/天下文化)

預期未來,台灣半導體產業前景持續看好。根據半導體市場研究公司 IC Insights 預估,以純晶圓代工來看,2025 年市場產值可望達到 1251 億美元,占整體晶圓代工產值將拉升到 82.7%。

半導體產業從 1958 年發展至今,超過一甲子,近年來產業仍能保持 20% 的快成長,有兩大要因,一是沒有取代性的技術出現,二是,一直有驅動更新、新需求的衍生。

從過去台灣 IC 產業成長的脈絡可以看出來,隨著個人電腦、手機、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等資通訊產業蓬勃發展的軌跡;近期則有電動車、物聯網、人工智慧、元宇宙等新市場,鞏固了台灣堅實的核心競爭力,讓台灣 IC 業在世界上建立不可取代的地位。

碳化矽半導體是明日新星

至於半導體的材料,也隨著產品的應用和需求而不斷演進。

例如,第一代半導體的主流材料是矽(Si),又稱矽晶圓; 到了第二代, 則以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的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為主;到了第三代,則以碳化矽(SiC)和氮化鎵(GaN)為主要材料的寬能隙(Wide Band Gap, WBG) 半導體, 由於能耐高壓、高溫、高頻等特性,符合要求高能源轉換效率的 5G 和電動車產品的應用需求,成為半導體新紀元的明星。

其中,碳化矽對電動車的輕量化、提升續航力和減少電池成本和充電時間,更是至關重要。

碳化矽俗稱金剛砂,具備低阻抗、高頻率、高導電性、高導熱性等特性,非常適合製造大功率汽車電子元件,尤其是電動車的電源設計,例如主機逆變器(又稱牽引逆變器)、車載充電器和 DC/DC 轉換器。

主機逆變器是電動車傳動系統的主要元件,可將車輛高電壓電池提供的直流電流(DC),轉換為電動馬達所需要的交流電流(AC),藉以產生移動車輛所需的扭矩,使用碳化矽功率元件可提高逆變器的效能,可提升車輛加速度及行車距離(即續航力)。最早應用碳化矽元件的特斯拉 Model 3,續航里程就大幅提升至 619 公里。

此外,假設逆變器保持功率不變,採用碳化矽的功率元件,重量會更輕、尺寸更小,系統可朝小型化、輕量化發展。

但目前全球碳化矽製造加工技術仍未成熟,不僅長晶(生長碳化矽單晶)技術門檻高,生產高品質的基板(如同提供單晶體生長的地基)和磊晶(在基板上形成結晶薄膜)的製造難度高,從切割、薄化、研磨、拋光等加工技術難度也高,技術仍待精進。

根據法國的市場分析公司 Yole Développement 估算,2021 年每輛電動車中,碳化矽功率元件為汽車製造商節省的電池成本達 750 美元。未來,若能掌握碳化矽技術,將更有助益於降低電動車及電池成本。

IDM 占車用市場四成

以車用晶片製程來看,目前主要以 8 吋廠供貨為主,部分用到 12 吋廠成熟製程。在 2022 年電動車和整體汽車晶片的需求強勁上升,特斯拉、福特、通用、福斯、現代汽車等大廠,甚至宣布自行設計晶片,小量、客製化的高度需求,也將推動 8 吋晶圓廠的產能提升。

然而,台灣半導體業在車用領域所占比例,一直落於手機及個人電腦之後,遠遠比不上國外的 IDM 大廠。

由於車用認證規格的特殊性,必須由上游到下游高度整合,許多車用 IC 領導廠商都是 IDM 廠,集設計、製造、封裝測試於一體的 IDM,可以配合車廠需求客製化產品,利於控管品質,是一般供應鏈不易打入車輛產業的原因,車用 IC 外包的比重大約在二至三成。

以 2020 年而言,全球車用半導體的總產值約 374 億美元,車用半導體大廠英飛凌、恩智浦、瑞薩、德州儀器及意法半導體占了市場超過四成,台積電僅占 4% 多。

近幾年 IC 產業面臨兩大隱憂,一是 IC 缺貨的情況,短期難以改善;二是晶片需求全方位增加,供需嚴重失調。台灣 IC 產業擁有最大產能,又有最快速的增產能力,等於手握最有利的解方,目前在車用半導體產業比例雖然偏低,但相對也顯示未來有很大的成長機會。

小辭典:整合元件製造廠(IDM)

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是一種垂直整合的製造模式,從設計、製造到銷售等流程都由一家公司包辦,這種商業模式需要雄厚的營運資本,全球前幾大IDM 廠包括英特爾、德州儀器、三星、東芝(Toshiba)等。

目前主要車用 IDM 前五大廠包括恩智浦(NXP)、英飛凌(Infineon)、瑞薩(Renesas)、意法(STMicroelectronics)和德州儀器等。

作者介紹

宣明智

宣捷集團創辦人
公信電子董事長

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

曾任:
工研院電子所作業部及系統產品部經理
聯華電子總經理/董事長/榮譽副董事長
矽統科技/智原科技/友訊科技 董事長

曾獲:
中華民國企業經理協進會:卓越成就獎/傑出行銷經理
中華民國管理科學學會:呂鳳章先生紀念獎章
資策會:傑出資訊人才
國立交通大學:名譽博士/傑出校友

參與推動台灣半導體、資通訊高科技產業四十年,擁有美國專利五十項。成立並擔任三間創投公司董事長,親身參與成立百餘家新創公司,其中超過五十家上市上櫃,並有豐富併購及重整經驗。

十年前投身生技產業,開發幹細胞新藥。兩年前成立「攻城獅」球隊,帶動台灣職籃發展。此外,長年支持科技公益協進會培育青年高爾夫選手。近期積極關注電動車產業,協助政府及產業攜手大步向前。

傅瑋瓊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以筆耕為業,期許用文字栽成一畝田。

第22屆「金書獎」得主,以《成功,就是要快速砍掉重練:電商黑馬創業家兄弟屢創驚人營收的55個商業智慧》,榮獲109年度【創新與創業類】得獎金書。

著有《傳誠:台灣電聲推手廖祿立的人生思索》、《誠義:侯貞雄與台灣鋼鐵產業七十年》、《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席夢思:百年美眠巨擘傳奇》、《金融鬥士:黃天麟與台灣金融業的五十年》、《成為世界相信的力量》等二十餘本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電動車產業大未來》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