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誅勝於劍伐 瘋傳畫作非班克斯作品

2015-01-09 18:18

? 人氣

法國畫家克萊爾聲援《查理周刊》槍擊事件受害者的畫作(取自推特)

法國畫家克萊爾聲援《查理周刊》槍擊事件受害者的畫作(取自推特)

巴黎報社《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遭槍手攻擊、造成12人死亡的憾事於7日傳出後,已有逾10萬人在社群網路上轉貼了一張由班克斯(Banksy)帳號發表的畫作。但根據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報導,英國匿名藝術家班克斯發言人已澄清,這張畫作並非出自班克斯之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至今仍未透露真實身分的知名塗鴉藝術家班克斯,擅長以具街頭嘲諷風格的黑色幽默,呈現具政治及社會評論的作品。他最早的作品出現在英國布里斯托(Bristol),知名作品包括《奴工(彩旗男孩)》(Slave Labour (Bunting Boy))、《擲花者》(Flower thrower)與《接吻的警察》(Kissing Coppers)等。2008年,媒體指稱其真實身分可能是曾就讀布里斯托教堂學校(Bristol Cathedral Choir School)的羅賓甘寧漢(Robin Gunningham)。

 

社群網站上有許多以班克斯為名的帳號,如推特的@Banksyofficial與@therealbanksy也皆非其本人。班克斯唯一的官方網站為Pest Control,也是班克斯作品唯一的官方販售點。

 

這張聲援《查理周刊》的畫作作者應為現居倫敦的法國畫家露西兒‧克萊爾(Lucille Clerc)。

 

 

包括克萊爾,許多漫畫及插畫家皆在巴黎攻擊事件後以作品聲援同行,以畫筆的力量反制暴力。多個城市的人民,也在聲援活動中以筆作為象徵,疾呼「筆誅勝於劍伐」(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sword)。

 

原文出自19世紀英國劇作

 

這句話出自英國小說暨劇作家布沃爾里頓(Edward Bulwer-Lytton)於1839年發表的歷史劇作《黎胥留》(Richelieu; Or the Conspiracy)中。這齣戲描述17世紀任法國國王路易十三(Louis XIII)首席大臣(ministre principal,但權力近今日首相)的樞機主教黎胥留的故事。

 

在第2幕中,黎胥留發現一場預備殺害國王的密謀,但作為神職人員的他不能以武力反制。黎胥留的隨從弗朗索瓦(Francois)對他說,但是,您還有其他的武器。黎胥留則贊同地表示:筆的力量比劍更加強大......收起劍吧,不需要它也能守護國家!

 

據牛津引言辭典(Oxford Quotations Dictionaries)副編輯拉特克莉芙(Susan Ratcliffe)表示,這句話很快獲得大眾引用,到了1840年代已成為十分常見的引句。但她也指出,布沃爾里頓並非第一個以文字表達這個概念的人;在此之前,類似的宣言至少在另外2個文本中出現過。

 

類似概念由來已久

 

(取自維基)

 

一個是在1621年出版的《憂鬱的解剖》(The Anatomy of Melancholy)中,英國牛津大學學者伯頓(Robert Burton)描述挖苦性質的笑話與嘲諷也能帶來憂傷。他寫道,「言語的一擊,可造成比劍擊更深的傷口」。且這種比喻,即使在他的時代也已是「老生常談」。

 

英國劇作家韋斯東(George Whetstone)在1582年出版的《文明論述七日談》(Heptameron of Civil Discourses)中,也曾描述筆帶來的傷害,比長矛所傷更加深重。

 

德國聲援民眾於柏林的法國大使館外留下彩色鉛筆(美聯社)

 

甚至在西元前,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的歐里庇得斯(Euripides, c. 480 – 406 BC)也曾被引述寫下過「語言比刀鋒更有力」(The tongue is mightier than the blade.)的句子。雖然牛津大學古典學教授丹古爾(Armand D'Angour)對此存疑,因為歐里庇得斯在作品中使用「語言」一字時,大多帶有語言不如行為可靠的負面意涵。

 

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名女子在手臂以法文寫下「我是查理」(美聯社)

 

曾為「法國人的皇帝」的知名軍事將領拿破崙(Napoleon),據說也說過「4家不友善的報社,比1000把刺刀更令人懼怕」這樣的話。拿破崙可能沒有真正說過這句話,但牛津大學西歐史教授布羅厄斯(Michael Broers)相信這個觀點與拿破崙看待媒體的態度是一致的。

 

布羅厄斯表示,拿破崙了解文學與媒體的力量,「他尊敬媒體,也害怕他們。」當拿破崙掌權時,法國大約有十幾份報紙流通,但他僅批准了少數幾間可繼續營運。對拿破崙自身來說,筆也是他的武器之一。他知道自己可在回憶錄中對曾打敗過他的敵人造成聲譽上的損害,而他也的確這麼做了。

 

英國聲援民眾於倫敦法國大使館外貼上鉛筆與字條(美聯社)

 

透過今日網路連結的社群媒體,全球網民皆可即時看見各地相信筆墨力量的人,如何為自己的信念挺身發聲。也體現了這句流傳百年以上的話中含意,傳播思想帶來的影響,可以比直接的暴力更加強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