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要吃幾餐才健康?醫學博士綜合多項研究,告訴你答案

2017-10-06 09:30

? 人氣

由於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更有可能發生皮質醇失調(還有生理時鐘失調、異常的胰島素和瘦體素濃度及敏感性),因此進食頻率必須高到足以激發正常的皮質醇濃度及胰島素敏感性,但又必須夠低,低到能讓飢餓肽濃度在兩餐之間能夠提升並維持瘦體素的敏感性,這兩者間必然存在某種平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代表的可能是一天吃二到四餐(或三餐加上一頓點心),第一餐是起床不久後的早餐,結尾則是在睡前二到四小時食用的餐點。你的進食頻率愈低,你所食用的餐點分量就應該愈多。個人偏好還有或許加上一點試誤的過程就能決定哪一種方式適合你。關鍵就是,大分量低頻率的進食方式比放牛吃草式的飲食方式要好很多

規則中的例外

雖然大分量但頻率較低的用餐習慣似乎對調節飢餓激素還有將餐後發炎反應降至最低來說是最理想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用此原則。吃一頓大餐會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而對那些受嚴重消化道損傷和發炎反應所苦的人,像是乳糜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或會影響消化器官(肝臟、膽囊或胰臟)之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來說,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吃一頓大餐會引起腸胃極端不適。

由放牛吃草式的飲食習慣轉變為進餐次數少、但分量加大、用餐時間間隔恰當之飲食方式的轉換不必然得要是一個快速的過程,對需要在著手解決這個謎題前讓身體有時間修復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作者介紹|莎拉‧巴倫汀Sarah Ballantyne

炎反應、重症醫學、基因療法,以及上皮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之後則轉型為家庭主婦,在她的二女兒誕生後,巴倫汀博士開始實驗「原始飲食生活」。

身為一個醫學研究人員、科學家,莎拉博士對於理解食物與腸道、免疫系統、激素如何影響健康深感興趣,不僅如此,她也對日常生活(如睡眠、壓力和活動)對人體的影響充滿好奇。憑藉著這股熱情和專業的科學素養,她將健康科學概念轉化為簡單易懂、深入淺出的文字,致力於分享改善公眾健康的訊息。

本文經授權選摘自柿子文化《恐怖的自體免疫疾病療癒聖經:你根本就不知道你也得了這種病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