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到底要吃幾餐才健康?醫學博士綜合多項研究,告訴你答案

2017-10-06 09:30

? 人氣

你進食的時機和多久進食一次其實是一項生活方式因子(但是你吃了什麼是一項飲食因子),而且這項因子可能是成功控管你的自體免疫疾病的重要貢獻者。Google的快速搜尋會讓你得到上百條資源,告訴你最健康的進食方是就是放牛吃草,也就是幾乎整天不斷地少量進食,儘管這個方法對那些代謝受損的人在調節血糖濃度方面很有用,但這個方法無法支持正常的飢餓激素調節,同時可能在控管自體免疫疾病上產生不良後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支持放牛吃草飲食法較為健康的原始研究是證明若你進食頻率愈高,愈有可能擁有健康體重的相關性研究。儘管這樣的相關性是做為探討兩件事之間關聯的極佳起始點,但這並無法證明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這樣獨特的相關性在將運動也一起納入考慮範圍後就消失了。

有趣的是,前瞻性研究(一種特定的研究類型,在這個情況中,會讓受試者採用特定的飲食,隨後監測受試者健康與體重的變化,並與相關性研究做對照,而在相關性研究中,受試者僅需填寫問卷,同時研究人員會尋找統計上的趨勢)一致顯示增加進食的頻率無法讓體重正常的個體得到任何好處,而且還會導致過重的人出現體重增加的傾向及較高的糖尿病罹病風險。

你的進食頻率、你吃些什麼還有你吃多少對飢餓激素的調控也有深刻的影響。感覺到飢餓是很重要的,而且空空的胃能讓飢餓肽的釋放到達最大值,但你不能將這個情形推到皮質醇濃度驟增並且瘦體素敏感性降低的極致。吃飽也是很重要的,尤其是透過食用高品質的蛋白質、脂肪和低昇糖負荷碳水化合物,包括纖維素在內。這是因為飢餓肽的低濃度狀態與高濃度一樣重要,而且這樣的進食方式能維持更適當的生理時鐘。

那麼,什麼是最理想的進食頻率?對於生活方式是狩獵-採集族群以及狩獵-採集-農耕族群(不論是現代族群或歷史族群)的分析顯示,這些族群都典型的在午後或傍晚食用一頓豐盛的大餐,有時候早晨會食用一份分量不大的剩菜,像是採集到的少量食物。這不只完全不像現今所謂一天食用五到六份小份餐點會達到最佳代謝的謬誤主張,和與放牛吃草飲食法相悖之「標準的」三餐也沒有任何一點雷同之處。

當我們開始思考一天只吃一餐的問題(不限制熱量),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研究結果。一項研究顯示,在不限制熱量的情況下,一天只吃一餐會改善身體的組成及心血管風險因子,並降低皮質醇濃度。另一項研究則顯示一天只吃一餐能藉由防止循環中之白血球(精確的說,是單核球)製造細胞激素而減輕發炎反應。有一項假說認為,降低進食頻率會造成氧化壓力減輕、瘦體素及胰島素敏感性提高的結果。

雖然看起來很有說服力,但是這些研究並未替一天一餐提出有利的證據,特別是在自體免疫疾病存在的情況下。

週期性禁食的概念在原始飲食生活社群中已經得到許多支持,部分原因是已有一些研究顯示重複進行短期禁食(一般是十六到二十四小時)能改善我們處理壓力的能力(這意思是在對心理壓力源做出反應時所釋放的皮質醇較少),還有因為週期性禁食會刺激自噬作用發生(類似於每顆細胞的春季大掃除,細胞會分解未適當發揮功能的構成成分,將其回收再利用)。

然而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較不可能體驗到這些好處,省略早餐(或同時跳過早餐和午餐)問題在於你的身體會增加皮質醇的濃度,以便刺激醣解反應或糖質新生,好提升你的血糖濃度,讓你有能量應付這一天;如果皮質醇的濃度和節律性不正常,協助調節血糖而額外釋放的皮質醇會導致皮質醇失調或皮質醇抗性。

此外,有證據顯示自體免疫疾病中起作用的程序會抑制自噬作用,這表示健康人能享受到禁食所帶來的有益適應作用不只是在自體免疫疾病患者,還有任何需要應付長期壓力的人身上都不太可能發生;事實上,反覆的週期性禁食(這實際上就是等同於一天吃一餐)被用來做為動物研究中的長期壓力典型。在動物模式中,週期性禁食會活化肝臟巨噬細胞、增加脂肪在肝臟中的累積、使血液中膽固醇濃度上升,還會加速肝臟及脾臟中因高脂肪飲食引起的DNA損傷。

對人類而言,一項研究顯示,一天只吃一餐的人會表現出較低的葡萄糖耐受性(也就是較高的胰島素抗性)。此外,健康女性比健康男性有可能對週期性禁食產生葡萄糖耐受性降低的反應,因此對於週期性禁食是否通常對女性有所助益尚且沒有定論。

關於吃早餐這件事有一個很好的論點,事實上,評估在一天稍晚的時間中,飢餓與對食物之渴望和早餐之間關係的研究意味著,當你有吃早餐時,飢餓激素會受到比較好的調控。已知習慣性省略早餐的人罹患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風險會高很多,這不一定直接與在一天當中較早時刻進食所帶來的特定好處相關,或與吃早餐似乎能讓你在接下來的一天中做出健康選擇的事實相關。

褪黑激素及胰島素之間的關係顯示,太晚進食可能會干擾睡眠。實際上臨床試驗確認,即使在睡前一小時只吃一小份零食都會給睡眠品質帶來負面影響,相反的,睡前四小時吃下大份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一餐會改善睡眠品質。儘管餐點的組成和要達到理想睡眠需要的時機之間沒有明確的公式可循,在就寢前至少兩個小時不要進食對更好的睡眠普遍有所助益。

▲ 有趣的事實 ▲

唾液澱粉酶是一種澱粉消化酵素,也具有生理時鐘節律,會在傍晚時達到最高峰,顯示含澱粉的碳水化合物在晚餐時可能比較容易消化。

由於患有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更有可能發生皮質醇失調(還有生理時鐘失調、異常的胰島素和瘦體素濃度及敏感性),因此進食頻率必須高到足以激發正常的皮質醇濃度及胰島素敏感性,但又必須夠低,低到能讓飢餓肽濃度在兩餐之間能夠提升並維持瘦體素的敏感性,這兩者間必然存在某種平衡。

對大多數人而言,這代表的可能是一天吃二到四餐(或三餐加上一頓點心),第一餐是起床不久後的早餐,結尾則是在睡前二到四小時食用的餐點。你的進食頻率愈低,你所食用的餐點分量就應該愈多。個人偏好還有或許加上一點試誤的過程就能決定哪一種方式適合你。關鍵就是,大分量低頻率的進食方式比放牛吃草式的飲食方式要好很多

規則中的例外

雖然大分量但頻率較低的用餐習慣似乎對調節飢餓激素還有將餐後發炎反應降至最低來說是最理想的,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適用此原則。吃一頓大餐會給消化系統帶來負擔,而對那些受嚴重消化道損傷和發炎反應所苦的人,像是乳糜瀉、發炎性腸道疾病或會影響消化器官(肝臟、膽囊或胰臟)之自體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來說,至少在一開始的時候,吃一頓大餐會引起腸胃極端不適。

由放牛吃草式的飲食習慣轉變為進餐次數少、但分量加大、用餐時間間隔恰當之飲食方式的轉換不必然得要是一個快速的過程,對需要在著手解決這個謎題前讓身體有時間修復的人來說尤其如此。

作者介紹|莎拉‧巴倫汀Sarah Ballantyne

炎反應、重症醫學、基因療法,以及上皮細胞生物學的研究,之後則轉型為家庭主婦,在她的二女兒誕生後,巴倫汀博士開始實驗「原始飲食生活」。

身為一個醫學研究人員、科學家,莎拉博士對於理解食物與腸道、免疫系統、激素如何影響健康深感興趣,不僅如此,她也對日常生活(如睡眠、壓力和活動)對人體的影響充滿好奇。憑藉著這股熱情和專業的科學素養,她將健康科學概念轉化為簡單易懂、深入淺出的文字,致力於分享改善公眾健康的訊息。

本文經授權選摘自柿子文化《恐怖的自體免疫疾病療癒聖經:你根本就不知道你也得了這種病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