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重仁當年月薪9000塊過生活真的很辛苦嗎?數據會說話,對照薪資和物價算給你看

2017-04-20 16:36

? 人氣

徐重仁總裁說在1977年(民國66年)的時候他剛出社會,第一份工作領9,000元很辛苦,一個月微薄薪水還要負擔自己的生活費、吃飯、房貸等等,此話一出,遭受大批網友輪番砲轟,而網友提出的以下論點,受到了廣泛的討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當時最低基本工資為2,400元,目前基本工資則是21,009元,約是8.7倍,也就是說徐重仁的9,000元,可以看成現在的78K!

2.一間西門町5萬元套房,不吃不喝六個月就能買,現在人呢?假如用500萬算,月收5萬的人,大概要不吃不喝八年多才能買到。

但,照這樣說的話,為何重仁叔叔還要說他心裡苦呢?那我們就來說個故事吧。

第一:基本工資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弱勢勞工的基本生活所需,對於早稻田研究所畢業的徐重仁來說,是絕對不適用的,也不適合拿來當作計算通貨膨脹的工具。

關於基本工資的故事,台灣實施是遲至民國57年才開始以法規命令來規定的,並將其定為新台幣600元整,發生背景是在民國50年代臺灣,在那個時候,國民政府眼看著龐大的貿易逆差,決定採取「工業取代農業」政策,發動家庭代工及輕工業生產,以利出口,因此,在工業開始啟動的時代之下,也才需要制定基本「工」資保障勞工。

但畢竟政策剛實施不久,沒辦法迅速快速反映物價與經濟成長,因此,在徐重仁剛踏入社會不久的民國70年,基本工資3,300元其實是偏低的,因為服務部門的人均月薪資已經來到了12,186元,是基本工資的將近四倍,對比現在的2.5倍,使用基本工資來作為薪資今昔轉換的計算標準並不太客觀。

(圖/1111人力銀行職場大數據提供)
(基本工資資料來源:政府開放資料-勞動部;薪資資料來源:政府開放資料-主計總處

歷經60年代的經濟起飛期,轉眼到了民國70年代,政府的十大建設有了高度成效,同時間,產業也漸漸開始進行轉型,工業進入科技時代,另一方面,因應「臺灣錢淹腳目」的現象,服務業也因民生內需而有大幅度成長(徐重仁所經營的統一超商也是在此時開始進入市場),平均薪資及基本薪資都有大幅度的成長,這樣的趨勢,直至90年代遇亞洲金融風暴、產業大量外移影響下,經濟成長速度減緩,薪資也隨之停滯不前,正式宣布進入「凍薪時代」(快來人CPR啊...)。

然而,薪資成長的同時,他有一個好兄弟叫作物價,他也是不斷成長,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來看,民國70年總指數為59.97(基期為民國100年=100),105年則是105.10,約增加75%,而食物項目在民國70年為50.78,到了105年已提升至118.75,增加134%。

(圖/1111人力銀行職場大數據提供)
(資料來源:政府開放資料-主計總處 註:該物價指數資料最久僅至1981年(民國70年))
(圖/1111人力銀行職場大數據提供)
(資料來源:政府開放資料-主計總處 註:該物價指數資料最久僅至1981年(民國70年))

根據上圖,物價變化最劇烈的是教養娛樂類,這並不意外,因為在以前的年代,娛樂方面是不被重視的,直至近年人們在物質生活的滿足,才有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物價變化第二大的則是食物類,所謂「民以食為天」,這也是為何常常有網友拿以前的「牛肉麵」價格來跟現在的比,價格落差也真的很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